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化解产能过剩 政策利好提振动力煤

2013年11月29日 13: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受益于冬储行情和政策利好,本周动力煤期货价格继续上攻,主力合约周三上探至历史最高点598.6元/吨,周四继续上涨0.17%收于594元/吨。分析人士认为,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将进一步减少煤炭总体供应,这对国内煤炭价格形成利多,有助于动力煤期货攻破600元/吨关口,且可能提升中期行情底部。

  或进一步紧缩供给

  《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下称“《意见》”),就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等五大方面把煤炭行业的进一步改革提至国家政策层面。

  在控制产能方面,意见提出“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方面,将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停止核准新建低于30万吨/年的煤矿、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逐步淘汰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银河期货动力煤高级研究员高晨卉认为,这是10月底山西整顿煤矿的升级版,把此举措扩大至全国范围后,预计未来煤炭产量的增长将由以往粗放式逐步进入到规范式,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煤炭的产能盲目增加将会得到一定的抑制。

  高晨卉同时表示,在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方面的举措,一方面是由于今年以来雾霾天气的影响,煤炭行业承受来自于环保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遏制国外低质煤的进口量,预计未来我国将会从进口关税方面进行调节,对于低质煤的进口有可能逐步减少,反过来也将促进对国内煤炭需求的增加。

  “无论是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还是褐煤纳入法定检验目录都将会减少煤炭的总体供应,这对国内煤炭市场形成利好,整个《意见》对煤炭价格是偏利多的。”广发期货研究员徐艳卫认为,从大的格局上说,整体煤炭市场弱势,更多受天气和运输因素的影响,所以《意见》对目前期货市场影响不大,但能提升中期行情底部。

  现价看涨带动期价

  近期动力煤价格加速上涨。据11月28日统计数据,相对上一个周期,生产地大同动力煤车板价(含税)上涨2.6%,陕西榆林动力煤坑口价(含税)上涨2.1%。中转地秦皇岛、大同优混平仓价、山西优混平仓价、山西大混平仓价分别上涨1.7%、9.3%、12.4%。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加速上涨,目前价格565元/吨,上涨32元/吨,涨幅高达6%。

  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煤价格之所以能在非旺季出现反弹,主要是近期诸多行业利好因素共同叠加作用。从国际看,在全球经济复苏,产能增加有限的情况下,煤炭需求增加,国际动力煤价格也有所反弹为国内价格上涨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来看,10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关闭2000处以上小煤矿;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山西、河北、贵州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各类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的措施。

  与此同时,山西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大,煤炭供给增速暂时慢于需求增速,导致煤炭供需出现局部偏紧态势。而随着冬季煤炭需求的升温,加之国有大型煤企屡屡提价,动力煤价格保持强势上涨势头,下游电厂采购动力增强。

  不过,随着火电厂补库存的完结,目前重点电厂库存已经达到8120万吨,动力煤价格上涨速度有望放缓。华泰长城期货研究员认为,从历年时间周期上来看,近期11月底接近近三年中价格上涨持续最久的10年,时间上看季节性反弹可能接近尾声。

  据上海中期研究院分析,动力煤主力1405合约昨日维持在5日均线附近展开震荡,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指数的连续上涨带动现货市场上的看涨气氛,期价有望冲击600元/吨的整数关口,操作上建议多单继续持有。

  而广发期货研究员徐艳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冬储煤短期持续利多市场,不过,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和社会总库存加大,经济调整结构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拉动不大,所以市场利空因素是长期的,即使现货市场可能延续上涨,期货市场的空间也不大。

  □本报实习记者 王姣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