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候组织:中国金融界已意识到气候融资主流化趋势

2013年11月29日 17: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29日电 题:气候组织:中国金融界已意识到气候融资主流化趋势

  中新网记者 肖欣

  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在低预期中开启,在艰难过程中拉下帷幕。但在会场之外,可喜的进展正逐渐显现。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开市,首日成交4.08万吨。舆论分析,中国碳交易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

  有分析指出,中国碳交易“市场版图”的逐步扩大,有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启动,各大银行以积极备战“碳金融”。

  日前宣布在中国启动“气候融资研究项目”的气候组织全球总裁马克·肯贝尔(Mark Kenber)和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指出,金融界已经认识到,中国今天和今后的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系统的界限为前提,气候融资的主流化是必然趋势。

  有行业预测称,至2014年,中国碳市场将覆盖7亿吨碳排放。若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建立全国碳市场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而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肯贝尔指出,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对抗气候变化的资金被用于其他领域,但清洁能源领域投资持续保持增加趋势。2012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清洁能源首次超过传统的化石能源。他举例称,在中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大量建设和投入使用,上个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国务大臣爱德华·戴维访华时,两国签署了首份海上风电合作《备忘录》,同意在政策交流、技术转让、人员培训方面加强合作,并扩大两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准入。

  “英国有巨大的风能潜力,中国有巨大的风电产能,法国拥有新技术”,“英国需要建设新电站,中国资本需要参与全球市场,法国希望检验新技术”,肯贝尔认为,中英风电合作展示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典型而成功的图景:满足各自需要的同时,共同创造“新能源世界”。

  他继而指出,国际合作需要政治层面的互信,如果没有全球层面达成的愿景和框架协议,合作的“共同意愿”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各方对通过国际气候谈判达成一份国际协议抱持“雄心”仍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各国政府需在公共领域内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确保投资者对市场有长期信心。

  吴昌华则表示,中国金融界已经认识到“中国今天和今后的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系统的界限为前提”,气候融资的衡量指标之一是投资带来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收益,不断扩大这些收益,依赖于政策激励和法律法规来“创造”市场机遇和市场规模,在保障气候收益的前提下,投资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汇报,从而形成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协同收益。在气候变化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气候融资的主流化是必然的趋势。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资金、技术缺一不可。吴昌华指出,我们今天并非缺乏技术手段。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人类社会今天拥有的技术已经足已让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但众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由于各种障碍,不能够得到快速的应用与规模化。这些障碍最终体现在资本无法及时和充分地流向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领域。

  肯贝尔强调,平衡“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参与对气候融资至关重要。虽然各国环境状况、金融市场、资金、技术、政策法规不尽相同,但重点是确保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承担所需角色,共同创建大市场。“如果想要真正刺激创新、竞争力和繁荣,政府需制定引导性框架,而不仅仅决定谁该为碳排放买单”,在肯贝尔看来,碳交易是很好的“框架平台”。

  肯贝尔和吴昌华认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贸易贡献巨大、正在金融市场启动改革并显现出巨大潜力的中国,在经济改革和转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最大机遇,中国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智慧”,在经济增长中如何确保“健康”,在深度理解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如何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去积极地影响世界,将展现其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的领导风范。(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