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联储开启退市 加息或至后年

2013年12月20日 13: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明年1月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美股大涨黄金下跌 专家称给我国流动性施压 人民币或阶段性贬值

  昨日,美联储启动了退市大戏,但平稳成为其主基调。美联储将从明年1月开始小幅缩减1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至每月750亿美元,并将在以后根据经济情况逐月加大缩减规模;不过维持目前0~0.25%基准利率不变,而首次加息则可能至2015年年中。

  专家分析认为,开启退市减少了流动性,但同时显示了美联储对经济的乐观预期,这有助风险偏好回暖。

  受此影响,周三道指和标普均创历史收盘新高,道指上涨近300点。亚太和欧洲股市周四也多数走高。而在美元指数大涨情况下,国际金价跌至1211美元的两周低位,累计最大跌幅达2.3%,市场看空氛围浓厚。

  分析称,对中国而言,美联储退市一方面会造成外部流入资金减少但不会大幅流出;另一方面将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在保持整体小幅升值的同时或出现阶段性贬值。

  昨日,美联储在今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启动了退市大戏: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FOMC)以9:1的比例通过决议,将目前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缩从2014年1月开始减至7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0~0.25%不变。

  有助于风险偏好回暖

  从6月份开始,多次反复和炒作之后,市场对美联储退市预期的反应开始趋于平淡。不过,美联储选择在本月动手仍令投资者感到一些意外,这是对经济和就业市场前景的认可,可能意味着史无前例的刺激政策走向结束。

  市场对此反应比较正面,并未出现像6月那样的剧烈变动。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表示, 退市措施相对温和,并无超越预期,更重要的是经济复苏信息明确,而预期利率的上升会在2015年后才启动,也有助投资气氛回稳。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认为,尽管时间上略早一些,但缩减的规模低于市场预期的200亿美元,开始退市也同时显示了美联储对经济的乐观预期,而这有助于发达国家的风险偏好回暖,也助涨了美股。

  购债或将于明年底结束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如果我们在通胀和就业持续增长方面取得进展,我们将在未来每次会议上(2014年联储预定召开8次货币政策会议)均温和缩减QE,这意味着我们要到明年底时完全结束QE,而不能肯定就是在明年中期。”但伯南克也强调,所采取的行动进程取决于经济数据的好坏。

  昨日,美联储上调了美国2013年经济预期,但放宽了未来两年经济波动区间。

  温天纳预计,尽管QE正式缩减,但美国明年经济增长及失业率将持续改善。

  加息或最早到后年年中

  美联储强化了此前的观点,即退市并不意味着马上加息。最新的美国11月失业率为7%,是五年来的最低。昨日,美联储也将未来四年的失业率预期下调。这意味着加息最早可能在2014年略晚时启动,而2015年启动是较大概率事件。

  “在这背景下,美元利率将维持在目前的0至0.25%之间,估计2015年美国才会开始加息。”温天纳表示。洪灏则预计,以目前情况来看,美联储至少到2015年中都不会加息。

  伯南克将于明年1月底离任,继任者为现任美联储副主席耶伦,政策能否保持延续性备受关注。伯南克明确表示:“我们的政策将保持延续。我一直以来都保持与耶伦的密切沟通,她完全支持我们今天作出的决策。” 作者: 李震 张忠安

  对中国影响:

  资金不会大幅流出 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小

  影响

  1

  外部流动性减少 热钱流入趋缓

  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美联储退市意味着以前涌入的资金将逐渐回流美国,因为美元利率水平会逐渐走高。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而同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并不会轻易退出宽松,因此预计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资金流出国内。”洪灏则认为,利差减小将减弱投机资金流入境内的速度。“这有助于央行管理流动性。”

  影响

  2

  人民币汇率或面临阶段性贬值

  宗良指出,美元会涨,但或难以呈现明显升势,因为这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人民币阶段性贬值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上,预计明年人民币将保持稳定但上下波动的幅度会更大,同时不排除局部贬值的情况。

  另外,宗良认为,在外部流动性减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经济平稳的基础上仍会保持中性偏紧。洪灏也表示,美联储退市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有限。

  记者 李震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