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卡遭恶意盗刷谁来买单?

2013年12月23日 17:02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近些年曝出的“卡未离身,钱没了”的盗刷事件层出不穷,让持卡人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近日,“俄罗斯宣布将从明年1月1日起补偿由欺诈等行为被盗的银行卡资金”,该消息遭网友疯狂转载,并获大量评论转发。而在我国,银行卡遭盗刷,由储户还是由银行承担损失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他山之石

  俄罗斯保障银行卡持卡人利益

  出现盗刷银行将无偿赔付

  有消息称,俄罗斯正在计划修订一部名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法律,新法规定,银行必须在不进行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无条件归还用户银行卡里被盗的资金。这无疑给所有持卡人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另一方面,由于磁条卡技术落后,因此容易被犯罪分子复制并进行盗刷。也基于此,按照国际惯例,如果银行发行的是磁条卡,那么一旦客户银行卡被盗发生损失,银行需要承担全部的责任。

  ■国内现状

  银行卡被盗刷

  责任认定成糊涂账

  相比之下,国内持卡人在遭遇盗刷时的情况就不那么轻松了。盗刷事件发生后,如何界定储户及银行的责任,是解决问题的难点和关键。

  去年7月,广东一持卡人银行卡被盗刷214万余元,其中200万元为客户从银行办理的贷款。

  经法院审理后确认,该持卡人存款被盗刷是他人用“克隆卡”POS机刷卡消费进行的。要使用银行卡消费和取现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合法有效的银行卡,二是正确有效的密码。银行未尽到谨慎审查和甄别银行卡的义务,其接受非法复制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未尽谨慎审查义务;持卡人未能妥善保管密码,导致卡中款项被盗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因此,银行承担盗刷款项70%的损失,持卡人自负30%的损失。

  ■专家会诊

  银行赔付不适合国内刷卡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的信用卡在交易时不需要输入密码,仅凭持卡人签名即可进行交易。如果信用卡不设置密码,那么仅凭签名消费的信用卡丢失或被盗后,尽管容易遭盗刷,但不存在密码泄露的情况。在追究责任时,笔迹专家能分辨真伪,如确认非本人签名,责任就不在客户身上。

  不设密码更安全是有前提的,收银人员要严格核对签名。但目前国内银行卡绝大多数都是凭密码支付,没有商场、饭店等收单方会认真检查签名,客户随便划几笔都能完成支付。完全把盗刷的责任推给银行是不对的。

  签名之所以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还是与金融体系和商户消费金融体系的不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出了问题维权难度较大。郭田勇表示,如果是持卡人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的密码泄露,从而被盗刷,如果让银行来赔偿肯定是有问题的。完全要求银行买单赔偿的做法目前不符合国内情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客户银行卡遭盗刷赔偿难的问题主要是跟国内商业银行服务意识不强有关,如果是客户的错,客户就要负很严重的责任;如果是银行的错,银行就会轻描淡写,不了了之;如果责任很难认定,那么大多是由客户自己承担责任。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相比之下客户是弱势群体,监管层也没有对银行提出很明确的要求。出现盗刷等问题的时候,银行都会要求客户自己去取证,但客户往往很难收集到所有的证据。其实按道理来讲,银行卡被盗刷,银行和发卡组织是可以查出来怎么被盗刷的,客户是不需要承担损失的,银行会保证客户权益,再由银行向商户追索。

  吕随启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体系竞争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加强竞争,只有让客户来投票的时候,银行才会迫于压力做出改善。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文

  贾丛丛/漫画

  商报支招

  购买账户资金损失保险

  既然目前国内银行均无法保障持卡人银行卡遭盗刷风险,那么客户可以自己为账户加个保险。据了解,平安产险个人账户资金损失保险对个人客户名下所有银行卡、网银、第三方账户因盗刷、盗用、复制等造成的资金损失都可赔偿。赔付范围还不仅限于被盗资金损失,若持卡人意外遭遇胁迫,导致个人账号和密码被迫泄露,所导致的资金损失也可赔付。投保一次,可保障全年个人名下所有银行卡、网银、第三方账户因盗刷等造成的资金损失。

  此险期限为一年,有5档保额可供选择,分别是2万元、5万元、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相对应的保费为8元、15元、25元、40元、80元。

  如果一旦遭遇被盗刷等事故,持卡人需及时挂失,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被盗记录、公安证明、保单等相关证明,再报案寻求理赔。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