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深化金融改革

2013年12月24日 09:5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金融改革领域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寥寥数字,意味深长,体现出决策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坚定决心。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长期以来资金价格(利率、汇率)的扭曲是造成中国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要解决金融抑制下资本的低效配置问题。利率市场化,关键是将利率这种资金价格的波动引导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具体包括利率水平和波动幅度由市场决定、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市场化和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等内容。

  2013年,在深化金融改革的浪潮下,利率市场化加速前行。首先,在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央行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旨在根据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其次,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正式实施。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把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拓展至信贷市场,并以自律机制为基础,组织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报出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这有利于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是实现市场化的需要。

  再次,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从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入手,逐步扩大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市场化负债产品,从而为稳妥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仅剩下存款利率放开这最后一步。对于未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和路径,央行已经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央行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

  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会出现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剧,并导致报价方面的恶性竞争以及信用的无序扩张,进而导致整个社会资金配置的总体风险偏好上升,提高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国应探索、建立、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制度,保证其审慎、稳妥、分步骤推进。

  首先,作为现代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无论将钱存在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有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从而为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此同时,银行如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就要退出市场,这也体现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将激发金融机构紧密围绕市场,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营造更加健康的金融环境。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配套机制,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很快推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破产退出机制也有望出台。

  其次,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波动限制。预计未来我国将继续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长期、大额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有望先行放开,活期存款利率放开则是最后一步。存款利率的改革应该比贷款利率改革更谨慎,未来可通过逐步增加市场定价的负债产品在银行负债中的比重,最终以市场化负债产品价格与存款价格并轨的方式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目前,可从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入手,待条件成熟时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遵循由大额到小额、由长期到短期的路径,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

  再次,逐步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取代仍有一定指令色彩的官方基准利率。加快推广最优贷款基础利率机制(LPR),简化直至取消官方的贷款基准利率;考虑适时推出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或是回购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定价和报价机制。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Shibor定价产品的覆盖范围,发挥Shibor对短期存款、票据、理财、资管等产品的定价基准作用,同时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无障碍的市场间资金流动发挥Shibor短端利率与中期利率间的联动作用。

  最后,加快中央银行市场化利率调控方式转变。疏通利率传导渠道,构建完善的市场化基准利率,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同时,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影子银行”产品,拓展市场化定价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衍生品等替代性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扩大市场化利率定价范围。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