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注资意在促使银行去杠杆

2013年12月24日 09:5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岁尾年终,二次“资金面紧张”来袭。不同于6月底那次“资金面紧张”事件,央行此次及时果断出手,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央行还富有深意地提醒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业内专家表示,通过SLO注入资金,其实主要是针对银行同业业务的过度扩张与不规范导致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而作出的风险警示,旨在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杠杆。

  “临近年末,资金需求较大,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局面凸显,但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两周停止逆回购,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12月18日开始,央行连续三天启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累计3000亿元。央行运用SLO主动维稳的举措平复了市场的恐慌,中国银行间周一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开盘报4.12%,前一天收盘利率报4.91%;7天品种开盘报5.57%,前一天收7.60%。

  本次“资金面紧张”背后有哪些原因?来自方正证券的市场分析人士解释称,主要来自财政存款投放远低于预期的影响,叠加银行季末年末的考核期,临近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扰动,再加上央行目前公开市场投放力度较弱,引发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期限错配风险。

  在宣布通过SLO投放了3000亿元流动性的同时,央行还称,目前银行体系超额备付已逾1.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相对较高水平。所谓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除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央行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外,为了业务支付的需要,还要在央行储存一定数额以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资金。按通常情况,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

  央行还表示,如必要,将据财政支出进度情况,继续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SLO提供流动性支持。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SLO调节市场流动性。市场分析人士预计,目前流动性紧张事态尚未得到明显缓和,加上SLO工具期限较短,将在本周内陆续到期,如果财政存款投放不能及时跟上,央行可能继续进行一定的短期操作。

  比较两次“资金面紧张”,有明显不同之处。首先,6月份的“资金面紧张”主要集中于短期资金的紧缺(一周以内,尤其是隔夜),而当前的“资金面紧张”则集中于一周至一个月的相对长期资金。

  此外,在6月份的“资金面紧张”当中,央行最终采取了常备借贷便利SLF有效缓解了市场情绪;而此次央行则采取了另一个公开市场的隐性操作方式———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虽然二者都是通过公开市场的方式注入流动性,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别。从期限差别来看,SLF期限相对更长,一般为一至三个月,而SLO要短很多,一般在一周以内,2天期限居多。从获取方式差别来看,SLF是金融机构与央行一对一的模式,需要进行申请,且一般还需要债券等抵押资产才能获取,而SLO则是通过投标方式获取,类似于逆回购,但可以不公开。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年底前市场资金短期紧张是季节性特征,市场机构普遍会将年底流动性备付工作提前,资金面依然比较脆弱,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譬如财政存款投放、银行面临的考核压力及理财资金等到期的接续缺口,到春节以前市场流动性压力仍然不小。不过,央行的此次果断出手,证明了流动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从中长期来看,明年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目前来看,最大抑制力量可能来自美联储持续削减购债规模导致我国资金出现外流的风险,以及金融机构去杠杆、央行仍维持偏紧政策的风险。因此,明年“资金面紧张”能否再度来袭,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明年的利率中枢很可能较今年会有所抬升。

  业内专家警示,尽管央行此次明确宣称“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SLO调节市场流动性”,但金融机构不应该就此感到高枕无忧。央行温馨提示“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已经意味深长地在提醒商业银行注意潜在风险了。用短期负债去匹配长期资产肯定存在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金融降杠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万荃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