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大因素重挫贵金属 白银:繁华散去的裸泳

2013年12月24日 10: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正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QE的“繁华散去”使得2013年贵金属市场遭遇重挫,而跌幅甚于黄金的白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2013年全市场最熊的品种。

  截至北京时间23日19时,伦敦银2013年下跌了10.93美元/盎司,跌幅为36.03%。尤其是国际银价在跌破26美元重要支撑后一路暴跌,同时资金持续流出亦给白银造成双重打击。而国内沪银下跌同样惨烈,全年沪银指数下跌2292元/千克,跌幅35.89%。

  白银2013年的熊途漫漫能否在2014年否极泰来?市场人士认为难言乐观,预计2014年贵金属整体将偏弱,而白银亦将以弱势震荡为主。

  四大因素重挫贵金属

  在上海中期高级分析师李宁看来,四大因素造成了2013年贵金属的大幅下跌。她分析,第一是美联储退出QE预期。美联储自推出四轮宽松政策之后,包括就业、房产、制造业等重要的经济领域均显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在此情况下,市场在2013年上半年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渐渐升温,风险偏好回升,股票资产大涨,贵金属遭遇抛售。

  第二是欧、日央行维持宽松政策。美元指数的构成中,欧元是第一大货币,占57.6%,日元是第二大货币,占13.6%,由于欧元区和日本远未达到通胀目标,因此,2014年预计仍将维持宽松政策,这将被动推升美元,利空贵金属。

  第三是印度提高黄金进口关税。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2011年,印度黄金进口高达969吨,为了防止创纪录黄金进口导致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扩大,印度从2012年1月17日起,数次提高黄金进口税,压制印度黄金需求,成为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是资金持续流出黄金市场。在整体风险偏好情绪回升的情况下,资金持续流出黄金市场和白银市场,与二者有关的全球最大的ETF不断减仓,而COMEX基金持仓也大幅缩减,资金的流出对金银价格造成了重大的打压。

  金融属性褪色 商品属性凸显

  回顾贵金属市场,2013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金融属性有所褪色,反之商品属性占据了上风,而这也令贵金属市场承压。不过市场人士指出,对于白银而言,在去金融属性过程中,下跌的速度将比黄金快,但在全球经济回暖时,反弹的幅度也将比黄金明显。

  银河期货宏观经济及贵金属组高级分析师杨学杰认为,2013年贵金属货币属性渐消退,商品属性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投机需求削减力量强于实物买需,说明金银由货币属性向商品属性转换过程,现货市场影响金银价格力量很弱;第二是黄金拆借市场活跃,投资美股、汇市等高回报资产;第三是黄金对冲货币市场利率为负的特性减弱,缩减QE预期不断打压投资黄金的需求,美债收益率高涨。

  从世界白银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从2012年世界白银的需求结构来看,工业需求占55%,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杨学杰看来,尽管光伏产业一定程度上提振白银需求,但是限价和限量政策将加速产业垄断,对银价的长期支撑仍需要时间考验。

  白银后市较黄金涨跌幅度都将更大,主要是在回归商品过程中,白银将表现出更强的商品属性。杨学杰进一步分析,尽管在2013年去金融化过程中白银价格跟随金价走势,但是当全球宏观经济趋稳后,由于白银具有较强的工业需求,其反弹的速度也将快于黄金。

  2014年预计弱势震荡

  展望2014年,多位市场人士认为依然难言乐观,多个因素制约之下,贵金属市场大概率将延续弱势,而白银亦将以弱势震荡为主。

  在上海中期高级分析师李宁看来,美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前景将令风险资产受益,削弱市场避险情绪,预计2014年欧美股市仍有上冲空间,对于贵金属而言,预计明年将以弱势震荡为主,白银价格主要运行区间为16-26美元/盎司。

  银河期货宏观经济及贵金属组高级分析师杨学杰持类似观点,他分析,展望2014年,贵金属的供需再平衡、企业生产成本、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以及中国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进一步指出,首先不断走弱的贵金属价格将带来生产商对冲保值的大幅增加;第二是各央行黄金净购买或继续减弱导致需求减少;第三是黄金投机需求缩减结束,实物需求有望短期引导市场;第四是供需格局重新调整,等待经济复苏企稳带来的全球商品上涨,以及恶性通胀隐患下保值需求增强,“不过这可能在1至2年以后了”。他指出,整体上2014年贵金属将弱势调整。  □本报记者 熊锋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