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何亚非: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13年12月25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何亚非

  “犹抱琵琶半遮面”,牵动世界经济神经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市终于撩开面纱。美联储12月18日宣布,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长期债券购买计划每月850亿美元减少100亿,同时承诺在较长时间内仍不加息。也许是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和神经都比前坚强了,这次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似乎并未像今年年中美联储暗示“退市”时那样对一些新兴国家产生巨大冲击,但负面影响依然不小。

  因为拥有大量经常账户赤字而备受热钱进出折磨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土耳其,今年在美联储暗示要退出量化宽松时,遭遇了货币大幅贬值、股市大跌、利率攀升等金融和经济困难,被摩根史坦利称为“脆弱的五国”。如今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

  南美大国巴西。过去几年美元如潮涌入,巴西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现在回到两位数高位,政府和普通百姓债务负担骤然加重。私营企业信贷五年内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0%。流动性减少将使信贷趋紧。政府必须着手解决预算赤字攀升、控制因汽油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等经济失衡问题,出路很可能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提高利率。

  南亚大国印度。印度今年受冲击最严重:货币贬值、股市大跌,银行坏账已逾10%。但是自储备银行行长拉贾上台后,印度严压黄金进口,吸引侨民汇款投资,使印度经济开始有所好转,外汇储备增加了600亿美元,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回复到4.8%。但是这些并未能解决工业生产下降、通货膨胀上升的难题,只是为经济不再大起大落争取了一些喘息的时间。

  横跨亚欧大陆的土耳其。美联储目前的“小步退出”加“长期低息”对土耳其影响不大。不少政府官员和专家认为,土经济因夏天的冲击已经做出了调整,政府债务可控、财政赤字减少。但是经济依靠热钱的状况未变,逾80%的经常帐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依赖短期资金,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隐患依然存在。

  非洲的“金砖”南非。资金外流将加剧南非的经济困境。自2009年以来,南非陷入经济衰退,估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会跌到2%以下,失业率已逾25%,贫困人口有增无减。政府正在努力削减赤字,为今后几年经济增长2.2%创造条件,但困难重重。

  东盟大国印尼。印尼受美联储退市影响严重,资金大量外流,政府三分之一债务为外债。世界银行已将印尼2014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012年的6.3%降到5.3%。好的一面是,印尼货币贬值有助于将经常账户赤字从国内生产总值的4.4%降至2.5%左右。

  其实,受到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远不止这一些。泰国的金融机构过分依赖外国短期贷款情况也很严重。美联储再有风吹草动,流动性就会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报告说,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2012年合计2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虽然离欧元区定的60%的警戒线还有距离,但考虑到企业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113%,甚至超过经合组织90%的阈值,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需要高度警惕。

  英国前首相布朗在《金融时报》撰文称,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之一是全球影子银行无限扩张。然而这五年来各国并未汲取教训,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增无减,已从2008年的59万亿美元扩大到如今的71万亿美元。这其中固然有欧洲领导人的一意孤行,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子银行这五年增加了20%。2009年以来,亚洲银行负债表扩大的速度比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要快三倍多,而其资本金却只增加了一半。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前车之鉴并不远!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五年了,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发达国家债务高企,缺乏增长亮点,他们利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长期求助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所谓“脆弱的五国”不过是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受害者的代表。国际社会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尽快着手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合理、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刻不容缓。

  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大教训是,全球问题需要全球解决办法,只有同舟共济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英格兰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尔斯曾预言,世界每七年就会来一次金融危机。此言虽有耸人听闻之嫌,但如果各国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一预言就会“不请自来”!(作者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