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掀不翻银行反令银行更强大

2014年01月22日 10:45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经过市场大半年的理念轰炸和轮番洗脑,互联网改变一切的观念正在悄然植入银行人士的意念。笔者一个很大的感触是,最近与从业人士闲侃,不聊一些电商概念名词,似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也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一些从业人士也越来越明白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

  首先银行的本质是什么?从技术层面,银行是经营资金借贷的中介机构,这已是公论。但这个定义界定了银行的形态,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银行才能有效经营资金借贷?因为撇开监管准入这个因素,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能有效经营借贷,充其量只能帮助客户融资。

  其中关键在于,银行经营资金借贷只是外在表象,它实际经营的是信用交换。一则银行有庞大的资本金,这是银行信用;二是资金的需求,实际是商业扩张对额外信用的需求;三是资金的供给,实际是社会的信用剩余。所以银行的本质是,因为它有足够的信用,所以社会剩余的信用会通过它来流动,配置到有额外信用需求的地方去。

  因此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它有市场上最充足的资本金。以工商银行为例,2012年年报中披露的资本净额已经达到1.3万亿元;而同样为庞然大物的中石油,其2012年年报披露的权益总额只有9789亿元。这是互联网无法企及的能力,因为即便是腾讯这样的业内巨头,2012年年报所披露的权益总额,也只有421亿元。

  当下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这一点,认为只要解决了信息不充分,就能够解决资金需求方信用不足的问题。但实际上,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即便解决了信息不充分的问题,最多只能帮助客户最大化自身信用,而不是为客户提供额外信用。信息和信用之间不能画上等号,能够为信用不足的个体提供额外信用,并以此为主业经营,只有银行一家能办到。

  其次,既然只有银行能够经营信用,对各种信用形态的甄别和筛选,就成了银行的看家本领。这其实就是马明哲所说的“中台”,是银行积累下来的客户服务经验。这种经验沉淀在“后台”,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数据;表现在“前台”,就是各种不同的银行经营策略,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渠道。

  互联网能够替代这种服务经验吗?显然是不行的。互联网能够改变的,是银行的前台和后台——前台关乎银行怎样接触客户,互联网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后台关乎银行怎样管理自身的经验沉淀,互联网也会是一个有效率的选择。

  所以马明哲会说,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机构事实上将只剩下中台。这是说,网络时代金融机构无法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经验。对银行来说,这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是资本。但实际上,资本和经验也是一家好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实际上,如果拥有资本和经验的银行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那么再强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它面前都将不堪一击。因为在商业社会里,信用的分布总是不均衡的,对额外信用的需求也将一直存在。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会给银行更好地信息甄别和筛选工具,并帮助银行的运营更有效率。换句话说,互联网只会让银行变得更强大,而不是颠覆银行。

  对互联网感到恐惧的银行,根本的原因是前中后台各个环节的效率出了问题。但即便如此,能够颠覆这些银行的依然不是互联网,而是运用了互联网的其他银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改变一切的观念正在悄然植入越来越多银行人士意念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看到了以前不敢想象的超越对手的机会。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