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学家:应区别看待新兴市场货币贬值

2014年02月14日 10:4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迈克尔·黑斯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迈克尔·黑斯

  对于许多新兴经济体来说,2014年的开局堪称灰暗。对中国经济显著降速以及阿根廷比索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的忧虑,导致一大批新兴市场货币均面临极大抛售压力。但当前的弱势并非预示着新兴经济体整体的增长将持续走弱。我们必须要把其中各国区分开来,而这也正是金融市场目前的工作。

  各国之间受影响的程度差异极大。例如目前困扰着阿根廷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意料之外。相反,这是多年以来错误政策管理所导致的近乎不可避免的后果,正是这些政策滋生了高通胀,货币币值过度高估以及巨额外汇储备流失。

  相比之下,中东欧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还相对稳定。得益于波兰强劲的经济表现,其货币兑欧元基本保持平稳,2月初汇率仅较今年年初下跌了2.2%。在同一时期匈牙利货币福林(forint)兑欧元则下跌了逾5%,但跌幅已经较以往有所收窄,而当年该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导致其汇率对市场情绪波动的敏感程度比如今要大得多。

  欧元区经济的稳定化以及财政失衡状况的缓解,也有助于改善对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预期。此外,大多数这类国家都在应对自身财政负债方面取得了进展。相比之下,俄罗斯卢布今年依旧继续其漫长的暴跌进程。自2月以来兑欧元汇率已经下跌超过5.5%,而下跌的成因也来自于国内:投资气氛清淡,巨额资本外流以及急剧萎缩的经常账户顺差。

  拉丁美洲各国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区域差异。该区域形势最恶劣的阿根廷比索(peso)自今年以来对美元已经下挫了19%。巴西雷亚尔(real)的下跌则相对温和,但这可是在去年大跌之后的走势。而智利和墨西哥也面临着资本外流的状况。

  该区域各国对大宗商品的依赖也令人忧心。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低于预期,那么大宗商品价格和出口量都将下跌,导致拉美国家增长受阻。然而随着全球工业生产指数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攀升,尤其体现出发达经济体状况的好转,因此对商品市场的悲观预期似乎也不靠谱。

  目前来说,亚洲货币的下跌依然有限。其中韩元兑美元跌幅最大,自年初到2月以来已经下跌了3%(但这是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升值趋势之后)。印度和印尼货币较为坚挺,但也别忘了去年的大跌。由于遭受长期经常账户逆差,持续高通胀以及增长大幅下跌的拖累,印度卢比(rupee)到2013年年末同比下跌了11%。

  矛盾的是,中国这个当前处于众人焦点之下的国家却是唯一一个本币兑美元略为上升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考虑到该国所面临的多项重大挑战——从重新调整增长模式到应对信贷和房地产泡沫——这种升值堪称奇迹。中国已经准备好收紧货币政策并实施管制手段以限制债务增加,而这必然意味着牺牲短期经济增长以将其扭回到一个更稳定的路径之上。很显然,市场相信中国政府是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而土耳其这个被许多严重失衡状况埋没了其巨大增长潜力的国家则没有那么幸运。土耳其里拉(lira)今年一月间兑欧元下跌超过7%,自去年年中以来已重挫24%。但土耳其在面对金融市场从拥抱风险(risk-on)到厌恶风险(risk-off)的突然转换时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其实是可预见的。巨额的经常账户赤字缺口(主要由短期资本流入填补),国内政治不确定性以及过往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经历等因素在最近几个月中损害了投资者信心。而在中国,必需的调整过程将影响短期增长,但中长期预期则是积极正面的。

  很显然,金融市场正在惩罚某些国家的货币,这些国家都存在着宏观经济失衡或者政治不稳定问题,以致在任何类型的外部冲击面前都摇摇欲坠。事实上,有些市场参与者担忧盘旋上升的货币贬值,高通胀以及不断上涨的利率会扩大成为一场大范围的信心危机。

  虽然无法排除进一步的资本撤离,也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会随波逐流。随着受影响国家的货币价格下降到一个更合适的水平,那些重树信心的政策会很快刺激那些有前瞻意识的投资者再次试水。

  总而言之,货币贬值可以有助于推动竞争力并减少外部赤字。但在短期内它们也会刺激更高的工资需求,通胀压力以及外部融资成本从而使经济问题进一步恶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实施平衡性手段。为了应对因贬值导致的国内通胀,各国央行必须提高核心利率,但同时不能扼杀整体经济。政策制定者们也更可能在国内改革消除宏观经济失衡以及其他长期增长阻碍因素之后获得成功。(本文版权属于Project Syndicate)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