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控可控 普惠无损国企增值

2014年02月28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控可控普惠无损国企增值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7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新网 宿方磊摄

  中新网2月28日电 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2013年度《普惠金融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徐学明在发布会上表示,邮储银行经过探索发现,适度运用利率手段可覆盖小额贷款风险,在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普惠金融惠及小微企业 成支持实体经济新力量

  据悉,邮储银行经过成立七年多的实践,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实现践行普惠金融和追求商业可持续之间平衡发展的特色之路。

  邮储银行以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一直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概念,依托全国3.9万家网点的服务优势,努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额度循环使用的贷款使用模式和灵活还款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微企业节省利息开支、降低融资成本,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同时,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不断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二级分行层面成立337家小企业信贷中心,覆盖了全国超过98%的地级市。

  截止到2013年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100多亿元,解决了近800万农户家庭融资问题,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近2万亿元,解决了1200多万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化解小贷风险靠利率 财力支撑必不可少

  如何化解小额贷款的高风险性是备受业内关注的难题,也是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中的实践成果。徐学明表示,针对小额贷款风险、成本双向高企的现实状况,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的具体推进过程中,邮储银行一方面做大规模,降低单笔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邮政的庞大网络优势,依托“自营+代理”的经营模式,加强信息整合,以达到减少刚性成本的目的。

  他表示,邮储银行在防范和化解小额贷款风险问题上,主要是利用适度的利率调控来覆盖风险与成本,逐步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如果普惠金融不能实现商业可持续,那么银行总是会走向‘垒大户’、聚焦大企业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以‘三农’、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广大金融弱势群体和社会融资薄弱环节就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我们针对农民资金需求急的特点,将利率设定在农民能接受的范围内,还设立了连续还款五个月免除第六月利息等特殊政策激励信用良好的客户。邮储银行通过这些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服务措施,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徐学明还认为,普惠金融要想真正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必须依靠银行本身的财力支撑。因此,邮储银行一直在加快发展公司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市场业务,通过发展批发业务,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这一点是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的支持。”

  普惠于民无损国企增值 邮储领跑普惠金融获肯定

  普惠金融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引发行业内外关于其是否能实现国企保值增值的讨论。徐学明表示,邮储银行用实践证明,普惠金融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不矛盾。

  他强调,作为国有企业,邮储银行肩负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历史使命,“自组建以来,邮储银行依靠内涵式的利润补充,实现了资本金的快速增长,同时上缴国家税收数百亿元。邮储银行目前信贷规模为1.48万亿元,资产不良率仅仅是0.51%,在同业当中处于最低水平,不仅很好地践行了普惠金融,也保持了国企的保值增值。”

  徐学明表示,邮储银行将继续专注于服务“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践行普惠金融,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离开金融的支持,经济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来说,把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邮储银行从2007年成立以后成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引导者,在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去年三中全会首次把普惠金融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表示国家对普惠金融非常重视,邮储银行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中新网金融频道)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