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理财收益率明显回落

2014年03月03日 09:3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销售如火如荼,各银行也不断推出应对理财新产品,但市民温先生跑了多家银行,他告诉记者,银行最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门槛逐步降低,新花样也很多,但并没有保持节前的高收益,而是出现不少的下滑。

  事实上,市场在春节前出现的理财产品“火拼潮”正逐步降火。一方面,度过年终考核大关的银行借助理财产品“揽金”的动力减退,产品收益回落;另外,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曾一度“高烧不退”的收益也悄然下降。

  面对新产品此起彼伏却又暗涌不断的理财市场,本报记者采访的理财师均对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称今年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应该仍然会处在上升期,普通民众的理财投资可能更趋多元化,债券类投资将取代货基进入大众视野。

  高收益去哪儿了

  “在今年,银行频频出现7%至8%的较高年化收益率的可能性不大。”银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预计今年央行将采取适度偏紧的货币策略,因此,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较均衡,将保持在4%至5%的浮动区间。

  按照往年经验,理财产品在春节后都会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主要与银行的年末考核时间点已过,揽储压力减缓有关。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货币市场资金面相对充足,据近日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数据显示,隔夜、7天、14天等短期利率集体下跌,节后回流现金并不紧缺。

  同时,年前备受追捧的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也下降,有些收益率曾一度达到8%以上的产品回落至6%。截至2月28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从最高峰时的6.7630%降至6.031%。有分析认为,3月份余额宝收益率有可能“破6”而正式进入“5时代”。

  有投资人士分析,虽然收益有所下滑,但货币基金相对于活期存款的收益优势,投资者将钱款投入相应的货币基金仍较为便利,获取较活期存款高很多的收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整体收益保持稳定,但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很难再向高收益突破。”

  对于理财产品市场收益的变化,温先生向记者分析了他的担忧,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互联网理财产品相较而言各有优势,但最高年化收益只不过6%左右。随着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大银行、机构陆续推出网络理财产品,他担心会摊薄收益,导致高收益很难长期保持,而且,太多的选择也会扰乱资产配置。

  债券收益或向好

  宜信财富理财师何彬则认为,2014年理财产品的收益应该会稍有提升。他分析,中国的政策将在逐步放开和监管趋严这两方面同时进行调整,2014年将是理财产品竞争白热化的一年。2014年流动性表现整体上较为宽裕,但流动性略有收紧,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缩减量化宽松规模,这对国内银行的资金紧张程度会有一定加剧。这两个因素,致使资金在整合程度上会缺钱,促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稍有提高。

  2013年,财富机构宜信财富与《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中国大众富裕阶层整体上偏好中低风险。其中,选择“中低档风险、中低档收益”者比例超过八成。何彬认为,过于偏好中低风险,有可能导致大众富裕阶层在资产配置方面陷入被动。

  数据显示,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三种产品资产配置比例,包括银行存款、股票以及债券。以这三种产品为例,西方正常家庭的比例是1∶4∶5,即如果有100万的话,10万放在银行,40万在股票市场,另外50万就在债券市场。而中国家庭的平均比例是2∶7∶1,银行存款就20%,股票占到70%,债券占到10%,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两头大结构”的资产配置状况。

  “总体而言,中国家庭普遍债券类配置偏少,原因是中国债券市场并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市场。”何彬解释,在中国能够买到的债券类产品并不多,债券类资产在中国以其他形式出现,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形式出现,包括部分银行理财产品、P2P类固定收益理财、信托类产品、有限合伙的私募类产品和部分互联网理财产品等等。

  资金面宽松,直接受益的是债券市场,迎来了大幅反弹行情。沪市的国债指数、企债指数、公司债指数2月份都收出了红盘。尤其是企债指数和公司债指数,截至昨天,2月份的涨幅分别为0.79%和0.7%。深市的公司债指数,到昨天2月份涨幅更高达1.39%。

  何彬建议,在2014年,普通家庭应该稍微增加包含债券投资在内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配置,可以把10%到20%的资产放到这部分产品中,通过一定的组合,使得家庭能够稳定地拿到8%至10%的回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