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风险是世界虚拟货币的硬伤

2014年03月20日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许 滔画

  起源于互联网的比特币、莱特币等各种虚拟货币,已受到全世界关注。这些并非由各国央行发行的货币,尽管其存在的风险对现行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目前尚难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虚拟货币短期内还不能成为真正可行和可靠的货币。

  从行情走势上看,2013年绝对是虚拟货币行情大爆发的一年。在比特币“疯狂”行情的带领下,莱特币、泽塔币、点点币、质数币等也受到市场热捧,价格不断水涨船高。这些虚拟货币带来的暴利效应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全球交易相对活跃的虚拟货币已达60多种,一时之间,虚拟货币的风潮愈演愈烈。

  然而,泡沫的破裂也似乎迅雷不及掩耳。近来,有关比特币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多家互联网比特币交易平台遭受黑客攻击,部分投资者的财产受到损失,其安全性和权威性遭到严重质疑。尤其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约有85万个比特币不翼而飞,导致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更是极大地消减了投资者的热度,比特币的价格出现跳水。

  即使在2013年,比特币价格的暴涨也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价格的高度波动性体现了比特币潜在的巨大风险,而这种风险并不能轻易挥之即去。首先是炒作风险。根据最初的设计,比特币的总供给量上限为2100万枚,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被挖完。数量稀少给投机者提供了炒作的理由和空间,比特币2013年非理性的上涨更像是某些人或机构主导的击鼓传花游戏,最终有人接了最后一棒,站在了“高岗”上。如果比特币只能作为投机炒作的投机品,而缺乏实际运用,那么早晚会被人遗弃。

  其次是可替代风险。虚拟货币的研发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对比特币的代码参数进行简单修改,就能开发出一款新的“币种”,这也是在比特币之后,各种虚拟货币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新的虚拟货币可能会拥有更低的门槛和更好的性能。比如,莱特币由于数据块生成更频繁,可以支持更多的交易,并且无需在将来修改软件。目前莱特币已经成为交易量仅次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价格在2013年也暴涨了100多倍。因此,如果比特币一直疲软,就会给其他虚拟货币乘虚而入的机会,从而失去自身的先发优势。

  最后是政策风险。作为虚拟货币,比特币具有匿名性、跨国界、无政府监管等特点,很多使用者正是被其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特质所吸引。但是这一点既是比特币的优势,也是其短板。如果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比特币就很难被广泛使用,其价值难以保持稳定。尽管目前比特币还未遭到很严厉的监管,但在多数国家央行眼中,比特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其交易更多地被视为互联网上的商品买卖行为。一旦比特币继续出现问题,估计将受到严格的监管,如此一来,其生存空间更加堪忧。

  因此,虚拟货币犹如无本之木,诸多风险是它们目前难以回避的硬伤。接受引导和监管才是它们早日摆脱尴尬的正途。

  态度

  泰国是第一个对比特币实施全面封杀的国家。买卖比特币、用比特币买卖商品服务、与泰国境外人员存在比特币往来等行为,被视为非法。

  德国是首个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已经纳入国家监管体系。

  加拿大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世界首个比特币ATM机在温哥华投入使用。

  挪威政府表示,比特币不符合货币的定义,只能被视为虚拟资产,政府将对相关交易征收25%的销售税。

  美国对比特币相对宽容。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不会对比特币市场进行监管,但是美国国内严管甚至封杀比特币的呼声越来越高。

  观点

  美国财政部官员大卫·科恩:

  虚拟货币带来多种非法金融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有可能是其匿名的潜力,因此需要符合美国联邦银行法规中对透明度的要求。

  日本财务副大臣爱知治郎:

  若要就虚拟货币比特币进行监管,应该采取国际合作以避免漏洞。在日本辖下,货币必须是由日本央行发行的钞券或硬币。因此说,比特币不是一种货币。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

  虚拟货币的使用,肯定是建立在一种虚拟设备的信任度上的,如果你完全信任虚拟社会虚拟环境的话,当然可以选择虚拟货币而不去使用政府通行的货币。

  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格林伍德:

  比特币自身并不可靠,它缺乏三大基本因素:作为交换更广泛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介质、长期储值或用以结算长期合同以及作为账户的通用单位。不受管控的跨境流动是拉高比特币价格的核心因素,但这也正是监管方担心的关键问题。

  (禹洋整理)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