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旧金融业酣战升级 大鳄争食不能让消费者埋单

2014年03月26日 11:2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上海3月26日电(记者 杜放、郑钧天)余额宝存款“赎回不罚息”条款近日被叫停,阿里巴巴及腾讯推出的虚拟信用卡搁浅,四大行“联合”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在互联网金融业监管措施不断从严的同时,新旧金融业之争愈演愈烈。

  互联网巨头、金融大鳄激战正酣,而商战背后鲜见用户诉求至上,却不乏“用户埋单”隐忧。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业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建立底线监管措施、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是迫切需求,但不可对创新因噎废食,更不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互联网理财处境尴尬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标准收费等不合理合同条款。这无疑使余额宝等主要投向银行协议存款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处境更加尴尬。

  记者从阿里巴巴集团获悉,仅余额宝用户已超过8100万,余额宝和淘宝保险理财用户数累计已达1.6亿。“货币基金多将资产存放于银行,通过‘团购存款’形式取得高利率,约定提前支取不罚息。”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互联网理财产品从银行提前赎回存款时,如仅按0.35%的活期利率支取或另处罚息,收益率势必降低。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5日,16款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下滑至6%以下,余额宝及微信理财通收益率已逼近5.5%。

  与此同时,各大传统金融机构对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围堵”正愈演愈烈。日前,余额宝收到来自商业银行的“限令”。工农中建四大行已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其中单笔限额最低的为建行,单笔限额从5万元降为5000元以下,每月限额从20万元降为5万元以下。

  这意味着,用户如果通过快捷支付转账到余额宝,5万元需要分10次转账,而10万元甚至要分2个月转入。而目前余额宝账户上限为100万元,单日交易笔数高达约200万笔。互联网理财随存随取便利性将打折扣。

  第三方支付涉及系列产业链条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认为,如果各大银行统一取消提前赎回优惠,将直接考验“宝宝类”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及承受能力。Wind资讯显示,国内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已近20款,申购额近万亿元。除余额宝外,与百度等对接的华夏现金增利基金规模也过千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与互联网企业间的快捷支付限额之争,对消费者及商家行为的影响更大。记者了解到,由于消费者需求依然存在,一些电商平台已出现网友自创的“土办法”:如借助跨行自动资金归集等功能,曲线绕过银行限额转账。

  不仅如此,大量线上网店、电商企业、P2P网贷均高度依赖第三方支付。“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涉及一系列产业链条。”平安集团陆金所负责人说,如果各大银行统一降低第三方支付限额,仅该平台就将影响70万名注册用户的借还款。

  “安全与监管是互联网金融的应有之义,商业竞争设限不乏企业的自发行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主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坚争说。比如,淘宝网的支付渠道就向腾讯旗下财付通“限入”。随着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快速增长,风险及用户权益均待平衡。

  市场竞争应以消费者权益为重

  我国已是世界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第三方支付、网贷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以支付宝为例,仅3月12日当天,支付宝平台上的累计网购支付就达1707万笔,水电煤等民生支付365万笔,手机支付1027万笔。

  毕马威调研发现,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持续快速攀升,中国的网上及移动消费已出现爆炸性增长。更多消费者由货到付款转为使用网上支付系统。“5年前货到付款的比例是70%,现在网上支付比例达到70%。”电商网站魅力惠首席执行官韦奕博表示,银行却一直对网上支付及其相关的商机反应较慢。

  如此大的消费体量,如何保障消费者需求与风险约束显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金融不是传统金融行业的颠覆者或者替代者,两者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专委会负责人透露,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发出自律倡议,号召第三方支付及金融企业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在竞争中自觉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互联网及金融业亟待通过合作降低风险,而不是自行相互“设限”。“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互联网与金融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无论是第三方支付限额,还是新兴理财产品条款设计,都应经过监管部门调研,而非同行业企业联合制定规则。”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春泉说。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