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险业“逆袭”式增长存隐忧 要以以诚信为底线

2014年03月28日 11:1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低迷多时的保险业,今年一季度突然诡异发力。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保险费收入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60%,而去年同期则是负增长。3月份以来,持续这种强劲增势。

  记者从省内多家公司了解到,从苏南到苏北,许多公司保费收入出现“翻番式”增长。利安人寿淮安公司总经理卞永辉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全年任务是6000万,但光银保条线今年已完成签单3万余件,创造了入账7.2亿元的奇迹,一举赶超同业公司。省保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保费总收入已近500亿,相当于去年全年保费总收入的1/3。苏州保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多家中外寿险公司的保费单月增幅均创出历史最高记录,业内外人士惊呼“超预期”。新成立的东吴人寿今年以来也异军突起,公司副总经理郁净把全行业今年的形势称为“逆袭”式增长。

  多家保险公司的收入情况显示,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与去年同期增幅基本持平;而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高达90%以上,彻底扭转往年刚开年“冷似铁”的尴尬。颇为夸张的是,一些新公司出现十倍以上的增长。但相比之下,外资寿险公司就要“冷静”得多。今年前两个月,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也就100亿上下,维持10%左右的增长。

  “现在市场上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市场策略也有很大的变化。新公司主要靠短期高利率、高现金价值的理财类险种来做大市场份额。但是肚子鼓得快,消得越快,麻烦也多。”苏南某市保险行业协会的一位秘书长告诉记者,他说的“鼓得快,消得也快”主要是寿险产品,99%都是一年期的短期理财型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保险保障。在南京新街口一家银行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买一万元的“保险”,除了3.8%的固定年利率,如果你出了什么意外的话,保险公司还要再赔500元,“综合收益”要比存银行划算。

  类似的说辞,顾客在许多银行的大厅里都能听到。今年“3·15”期间,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保险业的投诉、特别是银行误导投资者买保险的投诉激增。一些老年客户分不清银行营业厅里的人是保险公司的还是银行的,轻信销售人员所谓“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的许诺,误把保险产品当作高收益存款或者理财产品。不久前,记者接一同事短信,其老父在泰州姜堰镇上一家银行去存钱,一不小心4万多块钱变成了两家保险公司的“盈丰”C款和“红利封”两全保险,取钱时才发现,说取钱是“临时终止保险合同”,要损失一万多元。

  太平洋寿险南京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际上,保险公司除了要付3.8%左右的固定收益,还要再付3%-4%的渠道手续费给银行,一年后就到期,就这样来回滚,来得快去得也快,反正银行渠道费你每年都要付出,银行的积极性当然很高。但是,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再加上这么高的刚性成本,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渠道甚至还要亏损,因此许多业务都是赔钱赚吆喝。

  记者注意到,在满期给付和退保双重压力下,许多保险公司出现业务激增却亏损加大的情况,经营性现金流量面临较大压力。有资料显示,2012年,有些省份的人寿保险公司退保金额过百亿,去年的退保率更是以40%的幅度增长,并且纠纷投诉不断,行业声誉大受影响。退保和赔付支出增速均大大超过保费自然增速,加大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和经营性风险。

  保险业要健康发展,其功能必须回归保险的本源,以诚信为底线。要摒弃破坏性发展模式,摆脱以费率来打价格战、“拼刺刀”的手腕,跳出同质化经营怪圈,加快金融创新和行业自律。

  本报记者 陈志龙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