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保险产品成退保重灾区 险企也无奈

2014年04月02日 07:18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3月31日晚间,四大上市险企全部交完去年的成绩单。A股上市的四大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因合计盈利666亿元,同比增幅约七成而喜上眉梢。同时,同比增近六成,高达1210亿元的退保金却给四大家险企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退保压力最大的当属中国人寿,记者从该公司年报发现,公司退保金为649亿元,同比增长59.2%。另三家险企压力也不小,平安、太保、新华退保金分别为75.7亿元、197.8亿元、287亿元。

  国寿在其年报中解释,主要是受到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冲击,部分银保业务退保增加所致。而平安对此则指出,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分红保险产品退保金增加所致。

  保险公司称,退保金大增主要是因为银保产品的退保。

  记者观察保险论坛和保险网站发现,消费者银保产品的投诉居多。通过对10个在QQ群中活跃度排行靠前的保险维权群进行统计,群内约9成的消费者选择退保,而要求退保的产品中,7成是银保产品。

  银保产品饱受诟病,险企也颇显无奈。记者了解到,银保产品在保险公司中约占七成以上份额,而小型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更大,甚至到达九成。

  在一些消费者看来,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收益较少,与普通保险产品相比,保障功能较弱,那么消费者为何要选择一个存在诸多短板的产品?

  某险企人士表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算缺陷多,也总有人会喜欢。”事实上,保险公司就算面对银保的大量退保,也难以割舍这块市场。新华保险湖北分公司银行业务部王经理说,“有些消费者不愿意到保险公司买保险,消费者更加信任银行,加之其网点遍布,因此银行是一个较好的平台。”

  泰康人寿的理财师吕静则认为银保渠道份额较大是政策引导的结果。她告诉记者,“2008年左右人们将大量的钱投进股市,政府认为这样风险太大,便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吸收资金。而银保渠道一直在延续此项功能。”

  银保退保潮

  因何而起

  保 险

  疯狂的代价 银保需还历史账

  市民邓女士去年1月去某银行存定期,一个工作人员告诉她存定期不如投资理财好。“那个工作人员讲他们银行正推出一款产品,利率高,还送教育金,我糊里糊涂就把定期拿去买那款产品了。10天后才拿到合同,我一看是保险,那个人解释说这款产品要借用保险的平台推出。”

  邓女士这款保险产品每年交2万,需交5年放5年,在今年缴费时,她觉得与预期的收益有出入,所以选择退保。“之前告诉我收益率是9%,无风险。我到银行让他们解释为何收益不如之前承诺的,他们解释不出,我让他们计算最差情况下10年后能拿多少钱,他们说没法算。”之后邓女士去了银行3次,去了保险公司2次,多次电话交涉,一番周折后才退掉保险。

  在记者的多次暗访中,不少保险推销员都给记者承诺一个较高的收益,但当问到是否写在合同中时,都一致答复“这个可以告诉你,但不会写在合同里。”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在过去几年,银保产品的销售存在一些不合规现象,推销人员一直强调收益高、无风险等噱头,让一些消费者产生对其误解。“如今的退保洪峰也是当年保险公司自己种下的苦果,自食其果的‘历史账’才能让险企意识到合规销售才能保持良好发展。”

  拜错了菩萨 银保本质是保险

  日前,记者走访多家银行,银行三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约为5%,而银保产品至少需缴费5年,甚至更长时间,收益率仅约为4.75%。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更显灵活,收益更高。不少银行理财人员向记者解释,“如果钱可以长期不用,可以选择保险,如果要用钱,银行理财产品更好。”

  对于银保产品的定位,理财人员看法也各不相同。大多理财人员介绍银保产品时,都强调收益,认为其至少比定期储蓄的收益强。消费者更加一头雾水。已经退掉一份银保产品的赵小姐表示,“我也不知道哪个说的是对的,反正我只知道,收益不多,保障也不够,用时还长,划不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银保产品都作为高投资收益的产品来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保险收益能够跟其他的理财产品收益相媲美。“事实上保险的本质功能仍是保障,由于银行投资能力强大,其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我市某保险公司人士说,“银保产品不仅收益较低,且需存放的时间较长,消费者在接触众多理财产品后,发现银保产品不如预期那般美好,因此出现退保在所难免。”(见习记者林敏)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