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互联网金融大热背后:营销泡沫大于本身特性

2014年04月02日 09:1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别误读“互联网鲶鱼”。

  余额宝、理财通等在“风光无限”时,难免被套上金色的光环——收益高、门槛低、实时赎回……然而,时间已经在慢慢告诉我们,与其说这些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独特优势,不如说是互联网企业更为擅长的市场营销策略。

  收益高就不用提了。无论是余额宝还是理财通,本质是货币基金,除非有补贴烧钱,否则市场资金面一宽松,收益曲线自然会拐头向下。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曾大肆宣扬的实时赎回,最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上周五,理财通上的华夏财富宣布暂停T+0,到账时间调整为赎回的第二个工作日,此举立马引来不小争议。

  昨天,这项业务又得到了部分恢复,微信理财通将赎回分为了快速赎回和普通赎回。其中,快速赎回仍为之前的T+0模式,但当天没有收益,而且单笔限额2万元,当天可快速赎回3次;普通赎回则是以往货币基金的T+1模式,赎回资金仍有当天的收益。尽管理财通拿出了“回归理性投资”的解释,但不少投资者难免嘀咕:“说好的T+0去哪儿了?”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公司以用户体验为首要原则,在设计金融产品之初即把客户实时赎回的便利放在首位,普遍通过自己出钱“垫资”的方式将赎回模式设定为T+0,却并未对货基的金融特性细考。诚然,互联网金融俨然已是“金融池”里的一条“鲶鱼”,但这条“鲶鱼”不应该止步于短期营销。 唐玮婕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