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金融牵手文化产业还需引入多重保障

2014年04月29日 08:5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已达1574亿元,较去年年初新增419亿元,同比增长36.28%。不过,根据金融机构测算,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多达上万亿元,而其中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占比只有10%。

  下个月即将上映的电影《归来》已经展开了声势不小的宣传。人们在关注电影本身的同时也发现,该影片获得了民生银行提供的大规模融资。这并不是该行在文化领域的首次试水,此前,民生银行曾为张艺谋的另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贷款1.5亿元,创下当时国内银行对单部影片贷款金额的新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了新的意义和高度,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也逐年扩大。数据显示,2013年,农行发放500多亿元贷款用于支持文化产业,文化企业贷款增速达25%。工行对文化产业的融资余额在去年年末也达1442亿元,增速达30%,并成为我国首家文化产业贷款超千亿元的商业银行。而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已达1574亿元,较去年年初新增419亿元,同比增长36.28%。

  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让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增长速度实现连年突破,未来发展势头良好。不过,根据金融机构测算,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多达上万亿元,而其中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占比只有10%,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亟待深化。

  记者对几个不同的文化行业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金融牵手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例如,对于影视产业,由于投资的未来现金流可控性较差,而影视产业的价值链条比较长,且电影票房难以准确预测,内地生产的影片中能到院线播放的甚至不到20%,所以有限的贷款利率难以覆盖比较大的风险,银行融资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有其制约。

  此外,不少省市文化厅与当地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金融机构牵手文化产业。去年8月,山西省文化厅与建行山西省分行共同签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包括山西省演艺集团山西省晋剧院演艺中心项目、汾河两岸综合演艺项目、文源文化核心区项目在内的7个文化产业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时隔半年,当记者联系到该行相关负责人时,他表示,双方的合作已经在山西大剧院营运、文化新业态发展、非遗保护利用、文化教育资源整合等重点领域上取得一定成果。当谈到银行在对文化产业进行金融支持面临哪些困难时,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部分文化企业轻资产,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银行对其评估和抵押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此外,部分优质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变现能力较差,也给银行授信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支持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

  可以看出,虽然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价值也被人们逐渐意识到,但“轻资产”的文化产业有其先天和现有金融体系的冲突点:缺乏抵押物,结果难以估算,造成金融介入文化产业的力度明显不足。有专家呼吁,必须尽快建立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系统,同时,加强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建设,给银行服务文化产业“铺好路”。“毕竟银行自身也要考虑风险和利润的问题。”上述银行负责人表示。除银行贷款融资之外,也可以运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担保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从而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另外,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小视。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对符合产业支持方向的文化企业投融资项目提供担保。并参照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金融业务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贴息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据了解,上海市目前正在探索运用财政资金撬动银行更多资金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未来可能会打通信贷支持文化产业的内部门类划分,凡是划入文化产业的企业申请贷款,均可申请政府财政资金的贴息支持,并考虑用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模式,提高银行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率。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于3月份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15条具体内容,从更细则的层面上提供了制度保障。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也提出,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专家分析认为,这都将有利于填补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认定空白,助推金融牵手文化产业。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