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业高利润神话正远去 不良贷款成隐忧

2014年04月29日 20: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上市银行2014年一季报已披露过半。在已披露业绩的十家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利润增长不足3%让人吃惊之外,大部分银行的利润增长仍高于市场预期。但看似不错的成绩单下,却“隐忧重重”:增速下行、不良双升、拨备率下滑……中国银行业高利润神话的时代正在远去,资产质量控制成为银行最大的“心头痛”。

  利润“高歌猛进”时代远去

  一季报显示,中行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53.6亿元,同比增长13.88%;农行534.3亿元,增13.65%;建行则净挣657.8亿元,增10.41%。

  股份制银行中,率先披露业绩的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50.54亿元,同比增长40.82%,增速暂时领先于其他银行。民生净利润126.76亿元,增15.08%;招行净利润149.45亿元,增14.78%;但光大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幅仅有2.55%。

  看似不错的成绩单里埋伏了多个“地雷”:一是利润增速逐季下行已成大势;二是不良贷款不断攀升;三是大部分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在下降。这三方面因素都将推动下一季度乃至今年全年银行业利润增速继续下行。

  拨备覆盖率是银行为可能发生的呆、坏账提取的准备金与不良贷款额的比率,监管层要求这一比率不低于150%。过去几年中国的上市银行拨备率都很高,甚至有银行超过了400%。

  在持续多个季度拨备率环比下降的情况下,农行、建行、兴业、光大等银行,一季度拨备率还在持续下降。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不良贷款上升耗掉了更多拨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银行可以用来调高利润的资金空间越来越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认为,一个健康的经济运行中,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应和GDP增速平行或略高于GDP,过去几年“高歌猛进”的银行利润不是常态。

  不良资产问题未暴露至底部

  这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建行一季度不良贷款较上年末增加55亿元,增加额超过2013年全年106亿元的50%;农行不良贷款一季度新增42.10亿元,而去年全年才增19.33亿元;中行一季度不良大增70.2亿元,逼近去年中行的新增不良总额78.23亿元。

  “前期银行确实有一些贷款投向了高负债、高杠杆、产能过剩项目,这些项目未来还有可能会继续出问题。企业还款能力下降、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贷款还会再增加,问题还未暴露至底部。”郭田勇说。

  目前业绩增幅最高的平安银行在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达81.05亿元,增幅7.47%。平安银行在季报中表示,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主要受部分钢贸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但钢贸行业贷款占比较小,整体风险可控。

  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则为114.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85%。不良贷款仍显现区域集中,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除了苏浙,广东、福建地区不良上升也明显。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赵庆明表示,目前批发零售、制造业等行业贷款不良率较高,尤其是钢贸、铜贸等物流行业过去几年不良率较高。从地区看,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上升较多。“今后,随着大力推进化解产能过剩,一些过剩行业诸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不良贷款也会增加。但总体看,银行业不良贷款仍然会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爆发大面积不良。”

  银行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主要是过剩产能行业暴露了一些风险,这些行业甚至有些大企业也有可能出现经营困境。除了做好常规的风控措施外,一些银行已经着手研究一些弱周期行业。

  银行业要迎接新的考验

  赵庆明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银行业资产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我们预计未来银行业资产增速将会回落到年均10%左右,同时带动银行业利润增速相应回落。

  “不良贷款在侵蚀银行利润,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在夹击着银行业,未来利润空间持续收窄是必然的事,”一家国有大行高层向记者说,“只不过有的银行问题暴露得早一些、有的银行暴露得晚一些,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定价和创新能力都在经受新的考验,‘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远去。”

  在利润收窄的大局下,一些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增长成为亮点:获得40%高增长的平安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大增117.18%,主要来源于投行、托管、票据转让等业务。招商银行一季度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37.19亿元,同比大增90.59%。

  “中间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赵庆明说,“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条线较窄,若还想要再增长则需要大力开拓。” (记者苏雪燕、吴雨)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