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稻葵:影子银行要阳光化 地方投资平台债权化

2014年05月11日 12: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李稻葵:影子银行要阳光化地方投资平台债权化

  中新网5月11日电 11日,在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承办、《清华金融评论》协办的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希教授李稻葵表示,影子银行应该阳光化,当年为了突破贷款限制的影子银行体外循环的部分一定要纳入正式贷款的管理,纳入风险拨备的机制和不良债务的考核机制;另外的部分应该转换成债券,比如信托部分要做成真正的信托,让信托在市场上发债,而不要找银行。

  他表示,当前金融改革重中之重就是应该解决商业银行当前运行的问题。首先,当前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放缓,因此带来了很多企业信贷风险在加剧。信贷风险的加剧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我在浙江花了很长时间做调研,因为城投债到现在谁也不敢弄,到期就发新债,谁也不敢暴露出来,到现在任何的反应没有,但是风险是巨大的”。其次,到经济放缓之后,各种各样的影子银行的通过信托,通过理财产品,尤其是通过同业拆借所隐含的风险将暴露出来,同业拆借规模达到1100个亿,其中主要是同业拆借,基本上是自营业务和贷款的存量单位1:1.8的关系,而同业的风险目前为止还没有暴露出来。“不言而喻,商业银行现在是中国经济运行大的风险。关注的商业银行的三项改革,首先是利率市场化,再就是银行的准入,还有就是存款保险机制。”

  他表示,经过调研,他不认为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有影响,“银行的结构还是大银行市场占有非常高,大银行市场上有溢价能力,存款也是一样,事实上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只不过是没有公开。如果推出一个保险机制,比如说50万以上存款没有保险的,就是这么一个机制,短期内反而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改革长远很重要,短期可能要一步步的推进,比如说从新银行开始。”

  当前金融的问题、商业银行的问题该怎么办?他认为,应该抓三件燃眉之急的事。

  一是影子银行一定要阳光化。对影子银行的判断,如果说两年前还可以是客观、中性的,认为是一个传统的金融业务的一个补充,现在恐怕挑战大于风险,需要紧紧抓住这个风险解决问题;影子银行应该阳光化,一部分当年为了突破贷款限制的影子银行,体外循环的一定要纳入正式贷款的管理,纳入风险拨备的机制和不良债务的考核机制;另外一部分,应该转换成债券,比如说信托的一部分,就把信托做成真正的信托,让信托市场上发债,变成真正的信托,而不要找银行。

  二是地方投资平台应该债权化,很多地方的平台是长期债务,是地方银行要进行长期发展所发的债,现在变成地方银行短期的包袱,把目前的债务变成银行贷款,对于银行整个风险评估而言是带来负面冲击的,所以必须要债务化。怎么债务化?必须一点点跟进,找一些经营比较好、信用比较好、政府运营比较好、财政状态比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发城投债,甚至由财政部暂时发出一部分的特别国债,这部分特别国债再转给地方债。“当然这个前提我相信是可以绕过目前的《预算法》的。”

  三是在《预算法》不做重大修改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一部分地方债的发行。通过这个方式,把部分城投的贷款转换成可持续、公开的证券。“资产证券化我们喊了多年,试点的规模也扩大,从几十亿人民币变成了上百亿人民币,但是远远不够。”尤其不够的是,现在银行不愿意把真正适合于证券化的资产房贷证券化,相反把企业的债款变成证券,这条路是非常难走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企业的经营情况只有银行了解,把它打包上市变成一个债券的话,那么债券投资者是很难了解这个具体情况的。而相反,房屋贷款相对而言比较标准,风险也是比较低的,利率是浮动的。所以这一部分是最适合于证券化的。如果能够顺利的实行房屋贷款的证券化,我相信会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副产品。那就是我们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率会提高,就是商业银行股市融资的这种可能性会下降,从而又带来一个很好的后果,那就是在股市上,占A股20%以上的商业银行的这些股票,它的价格就能够回归到正常的水平,目前大部分银行都跌破了净限值。

  他认为,如果紧紧抓住这三件事的话,不仅能够让经济放缓的风险缓解,而且也能够来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股市的发展在我看来,短期内主要是民生问题,如果股市的价格能够有所回升,回归理性的话,将会带来一大批股民的幸福感,这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不完全是一个金融的问题。”(中新网金融频道)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