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财长施压人民币汇率: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4年05月14日 09:5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近期人民币贬值存在多方面客观因素,且包括一些美国学者在内的业内人士均认同人民币汇率当前估值基本合理,在这种情况下,美财长将汇率问题作为访华重头戏,其背后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因素考量。

  记者陶冶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636,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1个基点,并创年内新低。这已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下跌。而当天,身负施压人民币汇率重任的美财长雅各布·卢正在北京访问。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当日不乏戏剧性的走势说明了市场力量超越政治因素,而这应是各方希望看到的。

  自今年2月起,持续贬值的人民币汇率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美方更是频频发声施压。尽管在上月发布的汇率报告中未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但美财政部官员对人民币贬值表示“严重关切”以及雅各布·卢在此行访华之前直白吹风要“向中国施压”等迹象表明,美方对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感觉十分紧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方压力主要在于,美元指数目前处于80上下,由于其处于

  QE退出进程中,贬值空间很小。眼下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相对稳定,而对人民币升值明显,这更促使其将矛头指向传统施压对象———人民币。不过,雅各布·卢13日在北京的表态并无出人意料之处,只是重申中国应该使其汇率政策更加透明,向更市场主导的汇率机制移动。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近期人民币贬值存在多方面客观因素,且包括一些美国学者在内的业内人士均认同人民币汇率当前估值基本合理,在这种情况下,美财长将汇率问题作为访华重头戏,其背后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因素考量。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应是各方所乐见的。美方希望看到人民币只升不贬既不现实,更不符合市场规律。”陈凤英表示。中国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过去几年里已持续、大幅、有序升值至相对合理水平,而美中经济形势均出现一定变化,当下的人民币贬值正是市场信号在指引预期进而发生作用。

  “对于本轮人民币贬值的成因,我认为应用8个字来概括:被动调整,主动接受。”陈凤英说。所谓被动调整,即指人民币汇率下行是在外部环境、资本流动变化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等因素影响下的调整。首先,过去一年,全球所有新兴市场均经历了本币贬值,而人民币直至今年1月份始终维持升势。因此,自2月至今的贬值过程应被视为人民币汇率的一种补跌行为。其次,新兴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中国经济前景同样引发疑虑,唱空中国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市场预期趋恶对人民币形成了天然的向下压力。第三,有迹象显示跨境资本正由净流入转向净流出。去年中国出口增长迅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大量流入导致的“假出口”,而今年以来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与热钱流入减少而资本流出增加有关。因此,人民币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正是在市场作用下的被动调整。而主动接受,恰恰是指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更多地尊重市场主导地位和发挥市场作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涉。

  事实上,雅各布·卢及其所代表的美国财政部甚至白宫并非看不到导致本轮人民币贬值的上述因素,其坚持在此问题上频频施压的真正原因更多是源于其国内政治压力,而这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秘密”。

  近日,耶鲁大学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再度戳破这层窗户纸,称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迷恋”是“政治否定”策略的经典案例。“目前,美国就业和增收压力居高不下,由于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把美国中产阶级的困境归咎为人民币贬值是一种政治便利。”他表示。罗奇认为,中国放开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区间是放松汇率管制的重要举措。近期不到3%的贬值正是向投机者示意,下注人民币只升不贬是危险的。美国对中国政府的这种举措应该给予赞赏而不是“政治否定”。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雅各布·卢此次访华行前大放人民币汇率问题烟雾弹,主要是做给美国国会看的。据称,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美国国会议员提议美国把“不允许操纵汇率”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中。但此举将加大谈判难度,主管TPP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最近在国会作证时明确表示,尚无把汇率问题列入谈判内容的打算。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认为,雅各布·卢需要向国会显示,白宫对汇率问题非常关切,从而试图让国会放弃把“操纵汇率”条款加入TPP的谈判。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