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降准传言风生水起 央行“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

2014年05月16日 14:3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人民网上海5月16日电 (魏倩)进入5月中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下称“降准”)的声音没有消弭。连续两周,市场不断传出央行可能降准的消息,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演讲时明确否认。

  降准声音源自偏弱的经济数据。是否需要动用力度大的货币工具?中央银行到底如何权衡调控手段?虽然此前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没有回避未来会降准,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央行并无此意愿,亦有经济学家表示应采取定向刺激政策。

  4月份经济数据陆续出炉

  最新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跌至2009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9%,增速继续回落。今年前四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3%,这一增幅较前三月回落0.3个百分点。

  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市场,被认为是当前风险点最大的领域。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4%,增速比1-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至此我国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自春节后杭州楼市降价以来,降价已传导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即使部分区域价格未有松动,但也明显陷入交易僵局。

  央行本周召开住房金融服务座谈会,要求银行保证正常房地产融资需求,对个人房贷合理定价,提高贷款发放和审批效率,不许停止个人住房贷款。

  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权衡

  据此,市场分析师们推断开闸放水的猜测没有消弭。央行上一次大规模降准是在2012年5月,当年共下调了两次。当时背景是5月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8.1%,连续数月下降。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高达21万亿元,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如果下调0.5个百分点,就会释放1万多亿的流动性。

  那么现在市场缺钱吗?数据显示,4月广义货币(M2)达到了此前的目标值13%以上,同比增长13.2%。总体而言,市场资金面是宽松的。

  吴晓灵认为,中国外汇占款数额巨大,大量释放流动性,对市场有很大冲击。央行不会轻易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而高层最为关注的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国的货币框架。

  自2013年以来,央行更多是在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进行适度微调。从5月10日周小川长达73分钟的演讲可以看出,央行最近两年调整的思路都是避免数量型工具(准备金),而是努力转向价格型工具(利率)。周小川亦明确回应,短期数据不一定能够说明问题,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与否要由更长期的数据来决定,现阶段央行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

  这一转变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相关。中国已进入增速换挡的转型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个都不能少。只要GDP增速不滑出底线,能够保证充分就业,就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各方面都需适应中国经济这一“新常态”,未雨绸缪。

  “从现状来看,政策上要保持宏观定力,只要就业稳定,基本民生得到保障,经济速度就比较合适的,用不着大规模刺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教授郭田勇撰文也认为,降准将会延缓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去杠杆进程,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除非发生重大风险,货币政策操作仍将继续以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为主。

  短期刺激政策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比如,“降准未必能给实体经济多少支持,却很可能鼓励金融市场和房地产,”某券商的研究报告这样认为,并建议应对经济下滑可更多采取定向发力的政策,而非全面性的刺激。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