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维稳资金面 流动性宽松态势料将持续

2014年05月21日 09:0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随着半年末时点临近,流动性再度进入敏感期。5月20日(本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开展了35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交易量比上周四的870亿元大幅减少520亿元,同时也创下自4月8日以来的单日新低,发行利率则继续持平于4%。

  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入5月下半月,企业缴税对资金面的影响逐渐显现,考虑到当前银行超储率不高,且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央行顺势大幅缩减正回购操作,以适量资金投放缓和缴税冲击在情理之中,显示央行维稳月末资金面的意图。鉴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量为1850亿元,本周公开市场延续净投放的概率较大。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由之前的净回笼转向净投放,当周投放量达440亿元。在此背景下,尽管季节性缴税影响有所显现,但银行间资金面总体仍保持相对宽松态势,主流资金利率延续低位振荡格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半年末时点临近,市场各方对于年中考核时点资金面的关注也再度进入敏感期。本周一,机构融入需求明显增多,特别是银行间14天和1个月成交量暴增,显示部分机构已经开始提前准备半年末资金。本周二,市场预期继续趋紧,Shibor除3个月和1年期品种小幅下跌外,其余品种利率全线小幅上扬。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因财政缴税和半年末因素,市场资金面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总体看,考虑今年央行针对流动性进行了“主动作为”及时对冲,流动性将延续较宽松格局。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分析称,随着4月份宏观经济指标的陆续公布,宏观经济衰退趋势越发明显,衰退性宽松在金融领域和货币资金领域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财政缴款对资金面的影响还不明显,存款准备金补缴在月中对资金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整体来看,市场应该还是处在“不缺钱”的状态。

  就下一阶段时点因素对资金面的影响而言,包括兴业银行、上海证券等多家机构表示,央行上周并未如去年下半年那样持续对到期的3年期央票进行续做,考虑到3年期央票到期为长期流动性释放,表明在经济增长压力持续较大的背景下,央行适时微调的政策弹性有利于中长端价格回落,继续体现了管理层降低融资成本的调控意图,这将继续提振中短期资金面向好的市场预期。

  央行前不久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分析人士认为,“保持定力”表明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不会发生改变,而“主动作为”这一表述则释放出政策将在“定向宽松”方面加大微调力度的信号,以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货币政策的“主动作为”主要表现在,在总体保持稳健的基础上,下一步或将继续“定向宽松”,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发布的报告认为,虽然央行“降准”的可能性很低,但宽松资金面依然可以期待。从广义流动性来看,4月份M2增速为13.2%,高于市场预期,也超出了13%的调控目标,但当月存款却在减少。这一增速的背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淤积在货币市场的资金较多,这也解释了当前货币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的局面。从狭义流动性来看,当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在2%至3%、7天利率在3%至4%之间运行,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

  流动性的持续宽松为债市走牛提供了有利条件,业内认为,较为宽松的资金面有望推动债券市场在实体经济温和回落的大背景下继续向好。而资金面持续宽松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正常化修复将对其他的利率债和信用债起到利好作用,随着市场热情不断上升,债券的小牛市将不断。前海开源基金刘静认为,在上半年CPI低位运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大概率将维持中性偏松,资金利率有望维持低位,从而利好债市,特别是风险较低的高等级信用债。

  不过,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提醒,从近期市场走势看,在收益率曲线经历急剧平坦化之后,长端的吸引力正在逐步降低。整体来看,一二级市场的弱势显示市场情绪正在从乐观转变为略显悲观,后市利率债长端的再次下行需要新的催化剂。还有机构认为,在信用风险不断发酵积累的背景下,债券投资需注意安全性,建议规避低评级信用债的投资,配置上仍然以中高等级信用债为主。高国华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