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牛债基今年涨幅近一成

2014年05月26日 13: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债市转暖意味着流动性趋于宽松。资料图片

  保守的投资者,每天依然紧盯着“宝宝”们的收益,尽管大部分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了5%;激进的投资者,仍然不甘心创业板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紧紧追赶着呼啸来往的热钱踪迹;而聪明的投资者会发现,债市已悄然昂起了牛头。

  债市的转暖意味着什么?其走牛势头能否持续?投资者是否应该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结构了?

  债市出现“小阳春”

  由于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央行货币政策出现微调迹象,流动性趋于宽松。这一系列变化在投资理财市场上引发了相应的连锁反应:依靠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为生的“宝宝军团”收益率集体破“5”,回归货币基金正常收益水平;另一方面,流动性转好带来债券市场的“小阳春”行情,今年以来各债券品种收益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全市场639只开放式债券基金平均收益超过3%。这一成绩已经轻松超越了今年表现最好的货币基金。

  上周,尽管5月份汇丰PMI初值数据大幅高于预期,使得周四盘中交投出现震荡反复,但整体来看,利率债品种机构整体交投热情较高,收益率水平仍处下行通道中。信用债方面,短端在资金面平稳大环境下需求稳定,收益率水平较前期低点略有上浮。中长端品种,中高评级债走势随利率债波动,总体收益率稍升。城投品种,特别是高等级个债,受到部分地方被允许自主发债的消息影响,表现较好。

  政策红利推涨债市

  在股市低迷不振的环境下,债市为什么能够悄然走牛?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家机构投资者,总结起来,推涨债市三股力量主要来自于经济预期较为悲观、流动性相对宽松、政策打开债券需求空间这三个方面。

  国联安固定收益部总监冯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宏观经济在2014年一季度出现了进一步下滑,房地产销售疲软、投资增速显著下滑,基建投资尚未看到明显的提升;同时,受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劳动力相对优势逐渐减弱的影响,虽然海外经济体继续恢复,但中国的净出口并未明显改善,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出现趋势性下降。较悲观的经济预期也是刺激债券市场走强的诱因。在总需求较差的情况下,通货膨胀较难出现明显上升,CPI维持在2%-3%之间。从美林投资时钟指标来看,这也意味着,债券的表现将好于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等其他大类资产。

  从资金面来看,货币供给增速已从去年年中的15%以上回落到13%的目标水平。业内据此判断,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非常之低,这也奠定了债券牛市的基础,债券收益率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保持震荡向下的趋势。

  临近半年末,按照往年的经验,6月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面紧张,但是从最近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看到,央行在调控短期资金面的紧张程度,并且宏观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收紧。分析师判断,6月份资金面可能不会出现极度紧张的局面,波动过后,整体收益率曲线可能会进一步下移。

  另外,从政策面观察,近期市场暖风频吹。5月1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受此影响,银行对非标资产需求将逐步压缩,从而催生对利率债的需求扩大,进而提升债市的配置需求。

  债牛有望持续

  对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债券市场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力的投资品种,对债市前景的判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从好买基金网的基金排名上可以看到,涨势最牛的债基今年以来的收益已经超过了9%,此时追涨杀入是否会有风险?

  对此,泰达宏利基金认为,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央行很难继续像去年6月份以来那样通过紧缩货币来控制金融风险,短期内货币政策易松难紧,市场对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预期较浓,这些预期将会继续支持债市走牛。“当前债券市场的上升通道已经打开,二季度仍旧是投资者介入债券基金的有利时机。”

  易方达裕丰回报的基金经理张清华认为,与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利率债收益率大幅超过去年高点的可能性较小,未来利率债可能呈现弱势震荡的走势。信用债方面,三年以内中等资质的信用债和城投债收益率相对水平仍较高,在未来资金面平稳运行的情况下风险相对较小,投资价值最好。

  上投摩根固定收益部副总监赵峰则看好信用债,特别是城投债。他认为,虽然经济有向下风险,但信用债的系统性风险并不会大面积爆发。“一旦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话,信用债上涨的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债市进入由基本面驱动的行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