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币中间价创9个月新低 短期或将继续贬值

2014年05月30日 10:4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记者 张喜威 发自北京

  昨日(5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涨11个点,报6.1705。这再次刷新了去年9月份以来的新低。然而,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询价)当天低开后逐步反弹,收盘上涨157个基点,报6.2399,这还是人民币即期汇率(询价)最近6天以来首次收涨。

  另外,记者注意到,一些机构于近期调整了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多家投行甚至预计,与年初相比,今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

  不过,多位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的一些波动只是短期行为,也有进一步贬值的可能,长期来看还是升值的。记者也注意到,一些机构纷纷调整汇率预期。

  长期升值趋势或难改/

  对于央行昨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副主任范建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的一些波动只是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还是升值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去年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达到509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了5097亿美元,新增外汇占款累计2.76万亿人民币,这说明央行是在用人民币大量地购买外汇,这也就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的减少。

  “如果我们的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下去,肯定会有很大的压力,而减少外汇的购买量,就会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范建军表示,去年包括今年的前几个月都有一个特殊情况,很多热钱在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所以在整体顺差的支撑下,人民币未来还是会保持升值,这是毫无疑问的。

  范建军指出,有些在资本、金融项下的资金是必须结汇的,比如一些投资、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都是通过央行主动结汇来实现的。如果不结汇的话,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今年经常项下的顺差大幅减少,尤其是1~4月份。考虑到服务贸易比较大的逆差,这些也是人民币近期呈现出贬值趋势的一个原因。”范建军表示,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184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个月的逆差将近100亿美元。

  “短期而言,就要看央行的操作,尤其是看最近1个月或者2个月的新增外汇占款。由于最近新增外汇占款的额度还是很大,这就说明央行买入外汇的量并没有明显收缩。”范建军表示,短期内人民币的贬值可能还会延续,但是幅度不会太大,央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人民币的升值,短期的这种波动是央行愿意看到的,但不可能出现大幅贬值,更不可能会成为长期趋势,因为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下去,那样并不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

  多家投行调整汇率预测/

  据《路透中文网》报道,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日表示,由于明显单边升值趋势不再有而双向波动趋势增多,将201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预测由此前的6.05调整为6.15。而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询价)年初最高一度至6.0406水平。

  当然,摩根大通仍然认为,近期的人民币贬值并不意味着已经转变为一种趋势。人民币仍有适度升值的空间。

  实际上,近期调整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机构不止一家。据财华社报道,英国的巴克莱银行也在一份分析报告中称,未来1个月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料将有所加大。该行还将1个月和3个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别从6.07和6.05上调至6.20和6.15,并将6个月和12个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预期从6.02和5.95分别上调至6.08和6.05,这意味着该行预计2014年人民币将小幅贬值。

  另外,瑞银也认为,鉴于近期出口表现相对疲弱,今年人民币不太可能继续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14年将基本保持在6.10的水平。

  “这些只是机构的一种预测,更多的是机构自身主观上的判断,并不是一个基于权威的、高质量的样本调查得出的结果。”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大方向还是升值,整体的波动性也会比以前更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这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高速增长时期也是大致相当的,肯定会有一个 “换挡”。“随着人民币即期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接下来还存在再次下探的可能性,但整体而言,继续下跌的空间不是很大。”赵庆明表示。

  范建军也认为,市场的预期、态度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关键还是要看央行的态度。“现在就央行在采取这种抑制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因为‘稳增长’的压力比较大,贸易出口最近几个月的情况也一直不是特别好,让人民币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范围有利于出口。”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