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监会发2013监管年报:严控房贷风险仍是监管重点

2014年05月31日 10:3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银监会发布2013年监管年报 严控房贷风险仍是今年监管重点

  2013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14.4亿元,不良率0.48%;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余额225.8亿元,不良率0.26%。制造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最多,达2149.8亿元,不良率为1.7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达1700.4亿元,不良率为2.16%,农、林、牧、渔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63.9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27%

  银监会30日对外发布了2013年监管年报。《年报》全面介绍了2013年银监会的各项工作,并展望了今年的监管工作重点。年报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必须预设防线,分类施策,锁定存量风险,关注增量风险,做到降旧控新,逐步化解。同时明确了将继续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缓释平台贷款风险、防化产能过剩风险等。

  房地产贷款政策没有任何松动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多地的房地产政策出现松动。这是否意味着房贷政策也将有所调整呢?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昨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银监会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关于房地产贷款的有关政策要求,在这方面,银监会没有任何松动、没有任何折扣、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该人士同时表示,目前房地产贷款总体比例并不高,房地产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也保持低位。房地产贷款风险总体可控。《年报》显示,2013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214.4亿元,不良率0.48%;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余额225.8亿元,不良率0.26%。

  银监会在《年报》中表示,要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高度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深入分析不同区域房地产风险的具体情况,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缓释风险。继续强化“名单制”管理,防范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的风险传染。

  不良贷款数据真实性经得住推敲

  《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16亿元。有券商的研究人员近期表示,市场不仅对银行坏账持续增加的担忧加大,更怀疑银行还存有大量没有被披露的坏账。这成为银行股估值较低的一大原因。

  对此,银监会相关人士强调说,银监会对数据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视的。银监会近年来一直在做数据质量的治理,以及良好数据标准的推行工作。不良贷款的数据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口径、渠道来源保持了一致。该人士指出,以钢贸风险为例,这种风险的加剧使得不良贷款同时出现了反弹,说明了宏观形势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走势趋势是一致的。该人士表示对数据的真实性有信心,称数据是经得起推敲的。

  《年报》显示,制造业是不良贷款爆发的重灾区,2013年该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149.8亿元,较2012年末上升了379.1亿元。这其中,不乏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身影闪现其中。

  而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对于防化产能过剩风险,银监会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方面要严格排查,建立台账,动态跟踪,将风险精准锁定到具体地区、具体企业和具体数额,确保心中有数,及早做好化解预案。此外,要通过产能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盘活沉淀在过剩产能上的信贷资产,减少风险总量。另外,探索市场化处置方式,加大核销力度,避免不良资产积累和放大效应。

  重点盯防理财、信托等业务风险

  《年报》提出,要做好不规范的理财产品、不审慎的信托业务、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的风险盯防工作。对于理财业务,重点是建立单独的机构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与银行资金严格分开,不购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好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对于信托业务,重点是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托公司信贷类业务,不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及时披露产品信息。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重点是明确界定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比例上限,防止违规放大杠杆倍数,建立风险“防火墙”。对于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经营管理规则,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监督管理。

  《年报》还强调,当前银行业运行高度依赖信息科技,而银行业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系统受制于人。要从维护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高度,防范信息科技风险。从长远看,要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信息科技系统,从短期看,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重点防控电子银行、网络攻击、业务外包等领域的风险,提升银行科技风险治理能力、关键技术和防护水平。(记者 苗燕)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