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融资成本最高超30% P2P网贷借款人成本太烫手

2014年06月07日 13:4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12个月产品,年化收益率21%,9个月期产品,年化收益率19%,6个月产品,年化收益率18%……”,眼下,不少市民家里的信箱里,都塞了这些年化收益率超高的P2P理财产品信息。

  P2P是撮合借贷双方的投融资平台,给投资者收益高达21%,意味着平台要用更高的利率借出去,才能生存。那么通过这个平台融资的贷款人,一般要承担多少的融资成本?P2P的投资风险有多大,我们来算一下通过P2P的融资成本。

  网贷高利率

  小企业难承担

  林先生是一家经营针织的小企业主,尽管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由于资金紧张,应急去银行调头寸现在基本行不通了,亲戚朋友处的高利贷也借了不少,近日供货方急催一笔原料款,万般无奈,林先生通过一家P2P平台借到了200万,“贷款利率高得吓人,如果借款时间长,企业非倒闭不可。”林先生坦言。

  林先生介绍,目前,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是6%,像他这样的小企业借款,不少银行出的价格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50%,即便取较高值上浮50%,那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也就9%,“如果能在银行借到钱,这个价格都还是能够承受的。绝不会去平台上借款。”

  林先生透露,虽然这家平台上,有一款一个月的产品,给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12%,但借款人的实际承担的成本远比这高很多,“借了一个月,折合成年化收益也接近20%。”

  外地来杭经营养生器材的某小企业总经理胡先生近来也在发愁,缺乏资金让原本有自主研发技术的公司举步维艰。在杭州没有房产可抵押的他,被远拒于银行贷款门外;而p2p网贷平台高达20%甚至30%多的利息又让他望而却步。“小公司本来就差钱,这么高的利息让企业更加难以负荷”,胡先生很为难。

  平台费

  推高P2P融资成本

  据悉,目前正规一点的P2P网络借贷,年化利率一般都在12%以下。如果采用等额本息的方式还贷,也就是每月还款,借贷成本约是本金的6%左右,加上杂七杂八的服务费,总共也就在9~10%之间,花旗、渣打、友信(人人贷),宜信(宜人贷)等比较正规的大平台,其利率都控制在这个范围里。

  不过,即便这些看起来年化收益还算适中的平台,折算成年化贷款利率也非常惊人,如某著名平台一项目写明借款本金5万元,借款用途:资金周转,借款年化利率:8.61%,借款时间:3年,还款方式:每月等额本息,还款期数:36个月,每月还款本息金额:1580.93元,每月担保费:全部借款本金的1.9%,即950元,每月应付总额:2530.93元,通过等额本息法计算,借款人实际的综合成本高达年化40%以上。算一下, 如果项目一帆风顺,则担保公司赚36×950=3.42万元,而投资人赚的是36×2530.93-36×950-50000=6913.48元,前者收益远远高于后者。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平台费高是推高融资成本的主要原因,比如宜信公司的宜人贷规定,借款成功后,借款人每月还款时需支付借款金额的0.235%~0.220%作为平台费,根据期限不同,所需平台费也不同。以借款人在平台借一年期50万元为例,平台给投资人的利率为10%,每月平台收取借款金额的0.33%,每月平台费为1650元,平台对借款人采用每月等额本息还款,本息加平台费每月还款4.5万元左右。以此按照等额本息法计算,借款人的综合成本为年化17%,远高于名义的10%。

  借款人成本

  超过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

  互联网金融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普惠”,这是不少互联网金融圈内人士所宣扬的。然而,目前有统计显示,有些P2P借款人成本甚至还超过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的利率。

  根据网贷之家主编的 《2013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统计,90家网贷平台2013年综合收益率为19.67%,网贷综合收益率跨度非常大。平台出借人收益率分布集中在15~20%之间,仍有大量平台的出借人收益率在20%以上,不少平台借款人实际资金成本在年化利率24%以上。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不能很好统计平台费,目前只能测算出投资人的实际收益率是多少,估算下来借款人实际付出的成本可能超过3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指出,全国民间借贷利率为23.5%,其中城镇民间借贷利率为18.9%,农村为25.7%。看得出来,目前P2P融资成本大多高过小贷公司。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