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刺激需求稳定预期应成重要调控方向

2014年06月11日 08: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陈克新

  一季度,中国国内需求增长乏力,主要经济指标中,消费同比增长12.2%,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出口负增长3.4%,剔除虚假贸易的基数效应后实际增长3%左右,处于较低增长水平;即便是基础设施投资,也只增长20.9%,比去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比去年全年回落3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出口、投资三大需求同时减缓,致使一季度全国GDP增长7.4%,创下18个月新低,远低于2010年的两位数增长。不仅如此,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还存在较大下行压力。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仍不乐观,即便回升也将很有限。

  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减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引发了国内外许多悲观预期,股市、楼市与大宗商品市场人士普遍缺乏“定力”致使行情低迷。从综合价格指标来看,今年5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4%,为连续第27个月负增长。诸多市场预期悲观,进一步加大了需求疲弱,致使产能过剩更为严重。

  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部门宏观调控方向及力度。如果任由需求萎缩或刺激力度不够,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减速,难以完成全年7.5%的预定指标,甚至出现经济“硬着陆”;如果及时进行“宽松”,刺激力度到位,就能避免“断崖式下跌”。

  多方面情况显示,刺激需求稳定市场预期,实现下半年中国经济更好“效绩”,已经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调控方向。进入4月份以后,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密集出台“稳增长”措施。因此,今后稳增长力度将会增强。

  稳增长举措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实际上,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一直在悄然宽松,比如定向降准。最近人民银行再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基点,引导信贷资源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预计今后还会扩大“定向降准”范围。此外,降息也有一定可能。

  在货币政策更为宽松的同时,扩大投资成为稳增长侧重点。因为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需求启动效应最快,能够迅速改善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局面。只要将投资导向环保、棚改、基础设施、民生等国民经济的短板,就不会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相反,还可以借助投资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为今后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条件。

  房地产是现阶段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房地产投资占据固定资产投资很大比重。一段时期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亦持续减速,如果处置不好,2014年投资增速有可能滑落至15%以下,拖累GDP增速0.3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由此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受其影响,预计目前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也有可能成为政策宽松对象。比如在继续抑制投机与投资需求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支持刚性住房与改善性住房需求;在住房严重积压的城市松动限购等。

  宏观调控加大刺激力度确保全年经济增幅达到7.5%,也有利于稳定大宗商品消费基础。譬如2014年全国粗钢需求(含直接出口)超过8亿吨,比上年增长5%左右;铁矿石进口量达到或接近9亿吨,增长10%以上。

  6月上旬,欧洲央行再次加码货币宽松,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并且还有可能进行欧版QE。欧洲央行货币宽松再次加码,源于其经济复苏明显弱于美国与英国,实际上是将“安倍经济学”引入欧元区。应该说,极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摆脱债务危机都功不可没。近期美国制造业增长加速,港口业务量“增长强劲”,消费者支出稳定,致使美国经济全面反弹,美国5月制造业PMI指数攀升至55.4,为连续第4个月加速增长。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将延续下去,并且向汽车、物流等实体经济领域扩展。

  发达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势必改善中国出口需求环境,弥补国内需求放缓所造成的冲击。今年4月中国出口情况开始好转,5月出口由前4个月的下降4.8%转为增长5.4%。在重要出口产品中,前5月出口钢材3394万吨,同比增长33.6%。其中5月份出口钢材807万吨,增长49.2%,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国家促进出口及人民币贬值效应释放,预计下半年中国出口有望继续提速。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