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利率债仍有机会 信用债更受瞩目

2014年06月17日 14: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最近一周多时间,出于对5月通胀回升、经济企稳及年中流动性趋紧的担忧,债券市场呈现高位调整走势。而本周一,在资金面再迎利好的刺激下,债市收益率重新松动下行。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短期经济企稳回升的概率增大,但投资降速奠定了今年经济增速的疲软基调,“经济底+低通胀+宽货币”的局面使得利率债慢牛行情有望延续;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信用债相对于利率债的投资价值更被机构普遍看好。

  债市环境依然偏暖

  4月以来,持续的收益率下行行情令债券投资者惊喜不断。截至6月4日,银行间10年期固息国债的中债到期收益率由4月末的4.50%降至4.01%,累计降幅接近50BP。但此后的一周多时间里,债券市场整体陷入调整,10年国债收益至上周五(6月13日)反弹逾7BP,交易所高收益债等品种亦明显回调。

  对于近期出现的市场震荡,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上周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反弹至2.5%、M2和新增信贷数据超预期、经济出现短期企稳,数据对短期市场的影响整体偏负面;其次,前期收益率下行过快,短期内存在一定的技术性修复需要;第三,虽然后期流动性宽松几无疑问,但在去年钱荒阴影下,投资者对今年6月流动性的不确定性仍存在一定担忧。

  不过,通过对5月数据进行更深入解读,光大证券、第一创业证券等多家机构依然坚定认为债券市场仍处于牛市阶段。光大证券认为,中期内债券牛市基础仍然牢固,理由包括:第一,在生猪收储机制平抑波动、蔬菜价格进入下跌期、非食品价格较为平稳且PPI持续负值的情况下,通胀压力不会太大;第二,社会融资数据表明非标转标趋势相当明显,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条件下,银行在后期仍将加大对债券的配置力度;第三,社会资金预期收益率下行已成趋势。

  第一创业证券则指出,5月投资总体增速虽与上月基本持平,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分化非常严重,在制造业和房地产的双重压力下,仅靠基建投资无法力挽狂澜,投资降速将奠定今年经济增速疲软的基调,在此背景下,央行亦将维持适当宽松的货币局面。

  总体而言,流动性保持宽松是债券牛市得以稳固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底+低通胀”的基本面组合下,央行延续“宽货币”政策将是大概率事件,可见,债券市场整体环境依旧暖意融融。

  信用债或成新发力点

  本周一,银行间以中长期利率债为首的债券品种再掀一波下行行情。其中,剩余9.19年的13附息国债18收益率一路下行至4.09%,较上周五收盘下行4BP。市场人士表示,上周五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获得央行追加下调存款准备率,定向降准力度超出市场预期,从而刺激了流动性状况及市场预期进一步向好,进而带动债券收益率重现下行。虽已进入6月下半月,年中考核压力却似不复存在,周一银行间市场2个月以下资金利率全线下行,7天回购加权利率逼近3%的4月下旬以来最低水平。

  虽然目前债券市场整体牛市基础依然牢固,但机构普遍认为,未来不同券种的表现将进一步呈现差异化特征。就利率债而言,短端来看,当前资金利率已经处于低位,其能否继续下行并带动短端利率下降,则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会否再次发力,而鉴于短期经济企稳,当前货币政策全面宽松的可能性不大;长端来看,一方面,当前期限利差已经回到正常水平,短端对长端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经济疲弱背景下,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求长端利率保持低位,因此长端收益率虽然下行动力犹存,但期间难免出现震荡。

  基于对经济企稳提升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判断,机构对于信用债的看法相对于利率债则更显乐观。民生证券进一步指出,短期而言,经济企稳意味着货币政策短期仍将以结构性为主,着力点主要集中于增加实体经济信用供给,如调整存贷比、放松信贷限额、扩大财政支出力度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者风险偏好,从而利好高收益债和可转债。兴业证券也认为,中短久期的中高等级信用债是核心资产,而在风险偏好阶段性回升时,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组合中中低评级资产的配置,但必须控制好信用风险。(本报记者 葛春晖)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