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规冲击低评级债 交易所信用债牛在囧途

2014年06月18日 10: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沪、深交易所17日发布通知,将对公司债券交易进行“ST”警示,同时对个人投资者实施买入交易权限管理。受此影响,上周出现调整迹象的交易所低评级信用债再遇重挫,相关品种收益率普遍明显上行。分析人士指出,交易所新规旨在加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短期对低评级债有一定负面影响,此外,流动性时点性趋紧、投资者获利回吐等因素,也令交易所信用债短期承压;但中长期看,在经济企稳背景下,风险偏好上升仍对信用债牛市形成支撑,在精选个券、避开雷区的基础上,中低评级产品有望继续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

  新规冲击低评级债

  近年来,随着交易所公司债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债券挂牌只数及存量累创新高,公司债券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也同步增长。在此背景下,监管各方近期相继出台了多项防范信用风险的措施。

  17日,沪深交易所相继发文,内容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对公司债券交易实行风险警示。达到警示标准的各种情形中,信用评级条件最受关注。其中,上交所的规定为“债券最近一次资信评级为AA-级以下(含)”,深交所规定为“债券主体评级或债项评级为AA级以下(含),或债券主体评级为AA级且评级展望为负面”;二是对个人投资者实施买入交易权限管理。两个交易所均规定,个人投资者名下各类证券账户、资金账户、资产管理账户等金融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五百万元时,才有权开通“ST”债券的买入交易权限。上述新规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债券参照执行。

  两个交易所均称,新规旨在维护债券市场正常秩序,防范公司债券信用风险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扩散。对此,多位业内人士亦表示,此举将避免诸多小散户盲目追捧高收益品种,防止类似原“超日债”基本被散户接盘的情况出现,从而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新规无疑有利于交易所债市的长远健康发展,但短期来看,也给低评级信用债造成了一定打压。昨日沪深交易所公司债多数下跌,AA-及以下品种跌幅居前。其中,12中富01(AA-)收益率大幅上升166BP,三维债(AA-)、12湘鄂债(A)、12墨龙债(AA-)收益率上行均超过60BP。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一方面,中小投资者购买受限,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参与也要受到风控管理,未来低评级公司债的流动性可能会略受影响,而且“ST”帽子即将降临,对短期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冲击。

  避免“踩雷” 精选个券

  最近一周多时间以来,包括中高评级品种在内的交易所信用债市场整体陷入震荡格局,即使央行定向降准也未能带来扭转市场颓势。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除交易所新规对低评级品种的压制外,本轮债市调整背景还包括了多项因素。如:利率债市场因5月份经济显露企稳迹象出现震荡调整,对信用债行情形成阻碍;股市好转,高风险偏好资金挪回股市,分流交易所债市资金;A股IPO即将重启,加之年中考核临近,交易所流动性有所趋紧;前期获利盘暂时了结;等等。

  后市而言,综合多家分析机构和市场人士观点来看,在前期持续走牛、货币政策超预期兑现之后,短期内债券市场若无新的政策或数据刺激,可能延续阶段性调整走势;但中长期而言,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市场的牛市基础依然较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管理层经济底线思维未变,一方面,低增长继续对债券市场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在牛市下半场,在资金面实质性放水、整体信用环境持续改善、个券违约极少出现的背景下,信用风险溢价整体收窄值得期待,而中低等级信用债将成为被追逐的对象。

  国海证券范小阳表示,现在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利用自身行业研究优势,对高收益公司债进行深入挖掘,未来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盈利来源。不过,他同时表示,就当前高收益债而言,可能并不是抄底的时候。一方面,6、7月份迎来信用跟踪评级高峰,不排除有企业被降低评级并引发价格波动的可能;另一方面,交易所新规风险尚未完全暴露,短期价格波动仍有可能。

  前述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在追逐中低等级信用债过程中,加强自身信用研究力量,精选个券、避免“踩雷”也是投资机构必须要做的功课。目前来看,钢铁等过剩产能行业的部分高收益债,被普遍认为是应重点防范的对象。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