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藏汇于民”难 投资者怕外币有贬值风险

2014年06月30日 07:0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民间“藏”不住外汇,其原因存在于多方面,解决问题也需多策并举。只有让企业和居民手持外汇有机会可抓,有利可图,“藏汇于民”才可能有实质性推进,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思路上

  前段时间,朋友小刘看到外汇市场有所升温,便拿出几万块钱积蓄换了点外币。然而,这些外币拿在手上让他有点犯难。想存起来,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远低于人民币的存款利息;买理财产品,银行推荐的几款产品收益都不高,还多是投资境外金融市场,风险有多大,心里没底。更重要的是,小刘听别人说人民币还有升值空间,若真如此,手持外币还有贬值风险。他犹豫要不要把外币再换回人民币。

  乍一看,小刘遇到的是一个理财问题。然而,细想之下,这背后却连着面对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更进一步“藏汇于民”的大问题。

  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迭创新高,是近年来引人关注的焦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94万亿美元,突破4万亿美元指日可待。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不可缺少,但外储也并非越多越好。近年来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已带来一些现实挑战。如何给巨额外汇储备“减肥”,社会各方有很多探讨。这其中,“藏汇于民”的思路一直备受关注。

  所谓“藏汇于民”,简单说,就是让更多外汇分散于民间,由企业和百姓掌握外汇的使用权。从主要由央行集中持有官方外汇储备,转而由“官”“民”共同持有,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决策效率,不仅有利于外汇资产的多样化,也能减轻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应当说,这是解决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的可行之策。然而,“藏汇于民”已提出多年,实际情况却显得困难重重,我国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都是官方储备的状况基本没变。

  民间之所以“藏”不住外汇,首先是主观上“不愿”。这几年,人民币基本处于单边升值状态,如果长期持有外汇,承受的汇差损失相当可观。目前看,市场对于未来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依然较为普遍,人民币与外币的利率差也相当明显,这都使得企业和居民的持汇意愿不强。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不持有外汇,是趋利避险的选择,其动机不难理解。

  手持外汇不知道该怎么用,客观上影响民间持有外汇的热情。如今,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出口产品、换取外汇,已经不是难事。然而,如果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就不得不面临很多困难、阻力,这其中既有市场风险,也有非市场的壁垒。这些年就有不少大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中小企业要“走出去”,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个人而言,也面临类似困难。目前外汇投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去了解遥远的境外金融市场,普通投资者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

  政策上的限制也依然存在。随着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持汇用汇的便利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现在经常项目已完全可兑换,企业和个人也能通过适当渠道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但客观地看,持有和使用外汇资产仍有较多的条件限制。面对新情况,外汇管理也需要顺应形势变化,调整相关措施,更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民间“藏”不住外汇,其原因存在于多方面,解决问题也需多策并举。如拓宽民间对外投资,形成分散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对外投资和外汇运用方式和渠道;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形成人民币双向波动预期;采取更多举措支持企业“走出去”跨国投资等。只有让企业和居民手持外汇有机会可抓,有利可图,“藏汇于民”才可能有实质性推进,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思路上。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