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商业银行海外发债提速 建行在瑞士发债12.5亿

2014年07月04日 07:4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在瑞士成功发行12.5亿元人民币债券。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也在法兰克福成功发行12亿元人民币莱茵债。此外,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华夏银行等都先后加入海外发债行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已达16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约1300亿元的发行总量。

  成本低廉受追捧

  “发债成本较国内低是商业银行海外发债的最重要原因。”银河证券银行业研究员李凯估算,如在香港发行“点心债”,其发行利率一般比内地市场低近百个基点,这对发行方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以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在瑞士发行的12.5亿元人民币债券为例,这只3年期债券被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给予A2等级评级,票面利率为3.45%。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在法兰克福发行的12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为3.25%。

  相比之下,在国内债券市场发行的金融债,利率则要高得多。以国开行6月24日发行的第十六期3年期债券为例,其中标利率为4.8345%。而细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海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其票面利率基本保持在3%至4%之间。

  业内分析认为,由于中资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大都能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往往被海外投资者超额认购。同时人民币后期走势被海外投资者看好,国际市场仍有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而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还较为有限。此外,人民币债券率的收益一般也比美元债券要高。

  增加补充资本金渠道

  “出海”发行人民币债券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补充资本金的渠道。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并将于2018年全面生效的《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金充足率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其中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11.5%,对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10.5%。到2014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最低监管标准为9.9%。

  上市商业银行一季报数据显示,中、农、工、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1.5%以上,均高于监管要求;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则并不乐观,如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0.90%,光大银行为10.21%,华夏银行仅为9.93%。

  此外,不良资产持续上升也使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统计显示,2013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比年初上升992亿元,大大超过2012年的增幅;不良率为1%,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协会6月30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4年银行业不良资产率将持续小幅上升,全年不良贷款率增幅在0.1%至0.2%。

  “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巴塞尔协议III》规则,更给商业银行开辟了一个新的资金补充渠道。”李凯认为,银行海外发债获得的资金可以用来补充资本金,这对补充资本压力较大的银行来说更具吸引力。

  回流渠道的畅通也使得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更为积极。华夏银行4月25日发布公告,该行已获央行及国家发改委同意,在香港发行金额不超过10亿元的人民币普通金融债券,发行债券所募集人民币资金汇回境内使用。这意味着,其发债所得资金将直接回流用于补充资本金。

  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撑

  银行海外发债步伐不断加快,更与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加速“出海”的背景有关。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目前,香港、台湾、新加坡、法兰克福、伦敦等地已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已分别与法兰西银行和卢森堡中央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将确定巴黎和卢森堡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币清算行的增加,在为当地人民币支付和交易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投资者对人民币产品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随着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网点的增多,也需要更多的资本金补充进来,发债无疑是成本较低的方式之一。”李凯说。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而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布局加速的背景下,李凯认为,中资银行“出海”速度有可能加快,海外发债或将更为频繁,这也将为中资银行提高海外影响力打下良好基础。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