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锐:利率市场化配套改革亟待推进

2014年07月16日 09: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利率市场化在两年之内应该可以实现。如此明确的时间节点表述彰显高层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也给了市场清晰预期,敦促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增强改革的跟进与适应能力。

  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渐进式改革次序,进入今年以来,有关利率市场化的新政频出不断。在市场层面,以余额宝、理财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强势侵蚀着传统金融机构存款空间的同时,也令相关货币基金规模迅速壮大。互联网理财产品遭遇追捧,鲜明地凸显市场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强烈需求。

  在目前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亟待突破的最后一关。然而,由于本币存款利率在整体利率市场中权重最大、影响最广,而且国际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风险最大的一步,因此,尽管贷款利率市场化已整整1年,但依然鲜见高层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动作。

  从技术操作与基础制度构建层面而言,存款利率放开就意味着现行作为信贷市场基准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复存在,这就需要寻找和建立起新的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观察发现,自2013年底以来,中央银行已经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利率水平上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构建了利率走廊机制,接下来央行将研究创设PSL(抵押补充贷款)这一中期利率引导机制。只有这些工具创建齐全,并且经过测试以后能够合意,放开存款利率才具备最微观的市场基础,而这显然需假以时日。

  一般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款会大量流失,相应地吸纳存款成本会大幅上升,利差空间会大尺度收窄,这不仅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影响到银行自有资本率,进而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正是需要增大银行应对和抗御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就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据央行最新报告显示,截止到3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2.5万亿元,银行间发行同业存单规模为1.2万亿;如果接下来商业银行将允许对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规定,CD可以列入存贷比分母项,这将直接作用于银行的存款现状,并有效缓冲存款流失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贷款利率在我国受到长期压制,而且国际经验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必然引致存款利率的走高,从而带动贷款利率的上扬。因此,管理层最为担忧的还是存款利率上升后,能不能覆盖贷款风险,即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与影响。的确,最近两年国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迹象明显,今年上半年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调整的压力,而决策层显然不希望看到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融资成本上升给经济进一步造成覆压,为此需要通过大力支持直接融资工具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最大程度淡化企业对银行存款的依赖,也只有企业能够赢得更多替代性购买产品时,利率市场化才能安然落地。

  因此,银行存贷比的调整应当进入实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同时,《贷款通则》第7条提出了自营贷款的概念,“系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得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在实际执行中,这部分“以合法方式筹得的资金”对应着商业银行的“自营存款”,即一般企事业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不包括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这两项规定对于控制货币扩张、保证银行流动性具有较大意义,但由此形成同业存款的100%和自营存款的25%无法进入信贷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可能成为“伪市场化”。

  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核心的一环,存款保险制度同样值得期待。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银行机构的优胜劣汰更加明显,可能会有少数经营不善的银行发生经营危机或者倒逼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机构及时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牵一发而动全身,且改革不能单项突进,更不能急冲猛进。基于综合因素的作用,决定了央行圈定的利率市场化两年落地的时间并不算长。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