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遏制银行过度扩张只能靠改革

2014年07月16日 11:4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不断膨胀的商业银行业,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部分人对银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感到恐慌。日前一位知名市场人士指出,在中国已有18家最大银行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之后,最近又批准了另外11家较小银行上市,与此同时监管层还通过定向降准放宽信贷供应并鼓励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筹资,继续助推银行业扩大信贷泡沫,这种现象不正常。这位人士提出,抑制中国信贷泡沫的唯一办法是不让银行获得新资本,也不要让其进行利润留存。

  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限制银行融资显然不可能得到官员和股市分析师的支持。一是政府觉得目前经济增长势头太弱,需要扩大经济中的信贷量予以刺激。二是银行需要更多资本,以便在增加放贷的同时维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三是政府认为许多银行背负沉重的坏账负担,它们的资本缓冲不像声称的那样稳固。

  在我们看来,宏观政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市场上存在如此极端的两种观点,而一些市场人士在银行扩大资本和扩张信贷方面又与政府观点如此高度一致,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

  反对银行扩张并非没有合理性。由于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国银行业机构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资本也相对集中,而且金融机构在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上存在严重的歧视,致使全社会金融资源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现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占据了80%金融资源,但其GDP和就业贡献占比相对较少,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得到普惠金融的恩泽,长期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小企业受惠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不多,银行继续扩张也难以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反对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支持银行扩张的市场人士和地方政府官员,他们的想法则是从现实出发的考虑。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特征,需要持续的信贷投入以支撑现有债务结构、支持基于城乡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支持资产价格防止银行出现严重的不良资产。由于没有足够可替代的资本来源,包括可利用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资本实际都离不开信贷扩张,抑制商业银行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们看来,两类市场人士观点差别实质在于期限的长短。从短期来看,维持现有经济增长并防止房地产市场发生大崩溃,需要以现有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为前提。从中长期来看,则需要对不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和不良的运行方式予以纠正,包括打击现有金融机构的垄断,放松金融管制,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如此严重的观点对立,表明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大刀阔斧革新除弊的历史关口。当前的经济窘境显然已不能作为延迟改革的借口,这也是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强金融立法的经验所给予的启示。寻找关键突破口推进改革重上轨道,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改革的方向,一是在鼓励综合经营的同时,需要加强分类监管,建立各类业务的防火墙,既要防止金融风险无序扩散,也要支持金融创新(如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化解金融风险),监管的核心在于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防止内幕交易和恶意转嫁风险。比如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应由其自身或其关联公司操作,以此防范现有金融机构强化垄断行为。

  二是要积极放松金融准入政策,扩大市场机构规模,为普惠金融打下基础。监管的重点不应该放在金融机构的发起人方面,而应该侧重于新设机构高管的资格审查。以村镇银行为例,正是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作为不可缺少的发起人,致使风险高度厌恶的商业银行拒绝去经济相对落后和边远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中国的金融改革无疑已经到了必须大刀阔斧革新除弊的历史关口。与其像一些人建议的那样通过限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来改良银行运行机制,不如在保持适度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分类规范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放松准入壮大普惠金融的基础,并通过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逐步分散目前商业银行过于集中、过于庞大的市场权力,最终实现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有序竞争。 (安邦咨询供稿)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