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兴证期货:“中金所杯”推动衍生品市场储备人才

2014年07月29日 16:5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5月份,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业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此次比赛吸引了730所高校共30744名学生报名参加,共3400名学生进入到第二阶段的集中竞赛。此次比赛,兴证期货积极与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两所高校进行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对此,记者采访了兴证期货的总经理孔祥杰,他表示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需要更多的金融人才来推动整个市场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期权等的已经推出或者是即将推出的品种都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更加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参与进来。

  记者:请问贵公司在大赛中是怎样在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孔祥杰:为了积极配合了大赛前期的宣传推广工作,初赛之前,我公司联合高校的学生会在校内人流聚集的地点张贴海报,向学生发放传单,同时采用其他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知识竞赛。学生在对活动有所了解之后积极参加了我们在学校举办的知识讲座,在场学生均非常认真地倾听、做笔记,并询问与竞赛有关的各类问题。在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举办金融期货专场知识讲座的过程中,我公司发现高校学生对此次比赛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在此之后,我们仍不时接到学生的电话和邮件,询问是否有后续的连续性的知识讲座,可见高校学生对衍生品知识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记者:贵公司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孔祥杰:在这次知识竞赛中,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济大学338名学生报名参与了初赛,其中54人获得了复赛资格,10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厦门大学392名学生报名参与了初赛,其中112人获得了复赛资格,72人参加复赛,32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名、一等奖1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4名,成绩斐然。

  赛后,我们与厦门大学的获奖学生进行了沟通。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比赛,他们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并对衍生品市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学习衍生品知识的兴趣。有学生表示,一直认为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以后的工作并无关系,通过这次比赛,发现那些枯燥难懂的定价理论、数学模型、风险管理知识都可以得到应用,使得他们对学校的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进入到衍生品市场充满期待。

  记者:在经历一番坎坷后,期货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的增强,您对我国的衍生品市场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祥杰:为了紧跟国际成熟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继2010年推出首个金融期货产品-股指期货后,在2013年推出了第二个金融期货产品,也是国内第一个场内利率衍生品——国债期货,近期更是大力推进金融期权产品的研发,力争尽快推出期权品种以促进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和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衍生品市场长时间的萎靡不振,使得国内对衍生品市场缺乏认识、了解不深,行业内部人才匮乏。在早期的衍生品市场,品种仅仅局限在期货上,对金融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明显。而在利率衍生品和期权品种推出之后,更为复杂的产品结构、更多维度的风险、更多样化的产品应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都需要新型人才来支撑,传统的期货行业人员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急需培养一批专业性的人才来推动新产品的推出和发展。而中金所和期货业协会举办的这次知识竞赛完全针对高校大学生,包括了本、硕、博的所有全日制在校生,为期货业的发展储备了高端人才。

  记者:此次比赛旨在培养大学生对金融衍生品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地反响,请就这点谈谈您的认识。

  孔祥杰:通过此次知识竞赛,高校师生对期货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学生的择业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了银行和券商等大型金融机构,认为期货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高校老师的交谈中,他们表示也在逐步加强对学生的衍生品市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包括增加软件编程、仿真交易比赛等,同时进一步增加学校与期货公司的合作。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也希望在未来可以继续与高校联合,举办更多的类似的活动,将衍生品的知识更深入的宣传下去,为期货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社会各界以共同的决心和毅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可以创造中国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新的奇迹!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