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须有序打破刚兑

2014年08月04日 08:5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松绑小微企业到期续贷;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筹建申请;中行和农行出台政策,从8月1日起免收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费、常年财务顾问费等费用……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后,相关部门力措频出。

  这些举措能否有效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松绑小微企业到期续贷,可以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不再为续贷而借取高息过桥资金;批设民营银行,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免收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费、常年财务顾问费等费用,可以减少小微企业的不合理支出……这些措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不过,有的远水难解近渴,有的只是技术调整问题,有的减负有限。而扭曲社会资源配置、造成社会融资成本抬升的“结”并未解开。

  “结”在哪里?难以打破的刚性兑付便是之一。

  虽然3月份的超日债违约,曾让市场以为中国正在试图打破刚性兑付神话、严明市场纪律,低信用等级债券违约将成新常态。海外投行甚至将超日债违约,视为中国的“贝尔斯登时刻”。在其看来,如果超日债违约,引发市场恐慌,蔓延到信托市场,那么这次违约将是推倒中国债务“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骨牌”。

  不过,海外投行多虑了。“贝尔斯登时刻”没有到来,债务危机也没有爆发。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如果说超日债违约,尚不过是首单实质性付息违约的话,面临本金偿付危机的华通路桥4亿元短融券,在最后时刻峰回路转,还是让人们意识到刚性兑付的难以打破。尽管随后,“12津天联”私募债已于2014年7月28日正式违约,这是继超日债利息违约后,中小企业债的第二次违约,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本金违约。但从华通路桥违约风险的有惊无险,到“12津天联”的事实违约,人们并不能看出违约正常化正成为债市趋势。因为,即便是“12津天联”,作为债券担保方的海泰担保和该债券的投资人,依然希望天津当地政府能介入解决当前危机。此前,为避免华通路桥短融成为首单本金违约债券,从而影响山西省企业融资环境,山西省政府在保兑付方面做了协调工作。

  防止债券违约只是缩影,更大的避免违约动作已经展开。日前,江苏新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20亿元5年期债券。这既是管理层开始批准房企发债的信号,也是时隔5年后,房地产债券重回人们视野。这意味着,随着楼市不断冷却,为防止负债累累的房企出现资金链危机,引爆更多房地产信托违约,有关方面已开启房企发债闸门。

  难道打破刚性兑付的政策努力和金改方向发生了逆转?当然不是。

  7月28日,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其刊登在党报上的署名文章中强调,“正因为法律关系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导致运作混乱,规则不清,于是兑付的时候,责任不明。有了收益,投资人愿意享受收益;但有了风险,投资者却又不愿意承担风险。卖出产品的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就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实行或隐性或显性的刚性兑付,这使得市场秩序难以正常维护。”意思很明了,要建立市场秩序,必须打破刚性兑付,实现买者自负。

  既然如此,为何打破刚性兑付如此艰难?

  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答案。会议强调,“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鉴于债券违约、信托违约等一旦蔓延,将会引发市场恐慌,不仅会增加民企和小微企业债券的发行难度和成本,影响企业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也容易引起债务危机,紧缩流动性,冲击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增速。在国家不断出台微刺激举措,货币信贷政策也呈现定向宽松态势之际,此时如果允许“违约潮”蔓延,将会消解微刺激的政策效果,使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各种政策努力付诸东流。

  这样看来,至少在目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的关键时期,全面而不顾后果打破刚性兑付的时机并不成熟。即便有序违约,也需前瞻性地考虑违约产品可能造成的溢出效应。野村证券认为,由于今年上半年违约风险相对可控,加上央行实施了定向降准、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宽松措施,中国的融资成本已经成功降了下来。中债登数据显示,1年期和5年期AA级债券收益率分别从年初的7.22%和7.63%下降至5.38%和6.53%。这表明,可控的违约,连同诸多定向宽松措施,可以形成积极的叠加效应,为稳增长、保增速护航。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直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仅7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多次提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相关问题。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也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构建一种新的类似利率走廊的运行框架,更好地控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取得了显著效果。

  然而,刚性兑付神话难以彻底打破,将会使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从而扭曲全社会的资金价格定价,抬高实际利率,拉升整体融资成本。野村证券也认为,以控制违约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债务问题,也未必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因此,只要打破刚兑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仍应不失时机地有序推进。为什么“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原因固然很多,但刚兑难以打破,资源扭曲配置状况难以改善,应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可控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