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实体经济套期保值再添新金融工具

2014年08月05日 10:0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8月4日,对于中国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在现有的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平台上,推出国内首批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业务——人民币铁矿石掉期和人民币动力煤掉期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业务系统运行平稳。

  业内专家普遍表示,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清算业务的问世,不仅标志着我国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实现零的突破,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套期保值需求,同时也将打破目前美元价格指数定价的局面,有利于争取人民币定价权,助力国家打造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的“中国价格”。

  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上海清算所指定的经纪公司达成交易,以人民币计价、清算、结算的,以指定的铁矿石、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为最终结算标的的,通过上海清算所进行中央对手清算的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是相关实体经济用以对冲铁矿石、动力煤价格风险的基本套保工具。

  上海清算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线首日,上海清算所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平台共接收18笔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交易数据,交易覆盖年度协议、季度协议和月度协议,合计人民币铁矿石掉期2448个月度协议(244800吨)、人民币动力煤掉期708个月度协议(141600吨),均经风控检查并承接确认,清算金额2.28亿元。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2家综合清算会员提供代理清算,5家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经纪公司帮助客户参与交易,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以普通清算会员身份积极参与人民币铁矿石和动力煤掉期交易,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截至首日日终,人民币铁矿石掉期持仓1200个月度协议,人民币动力煤掉期持仓660个月度协议。

  “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是上海清算所在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以下简称:“人民币FFA清算业务”)平台上推出的跨市场创新业务,初步构建了中国的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平台。”业内人士说。

  业内人士表示,此前,上海清算所于2013年4月推出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FFA)中央对手清算业务。随着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中海运量最大的大宗商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业务上线,上海清算所已构建了中国的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平台。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和动力煤进口国,这两个品种价格波动较大,国内相关行业企业存在较大的规避价格风险需求,但目前中国以期货为主的衍生品市场并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的套保需求。上海清算所推出掉期清算业务并与现有的人民币FFA清算业务形成投资组合,完成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平台的初步构建,在填补我国场外金融要素市场空白。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协议规定了具体的铁矿石、动力煤的种类、价格、数量等要素,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点,依据指定的铁矿石、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进行现金差额结算,这样,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掉期与国际同类产品,国内同类商品期货共同发展,互相补充,以满足市场参与者的不同需求。

  据介绍,掉期有月度、季度和年度协议,覆盖期限超过2年半;商品期货一般覆盖12个月度合约。在交易方式上,掉期由场外经纪人通过电子客户端、电话等各种询价方式达成交易;商品期货为场内集中竞价方式达成交易。在清算结算方式上,掉期通过上海清算所指定的代理清算会员为客户清算结算;商品期货则通过期货公司为客户清算结算。交割方式方面,掉期为现金交割;商品期货为实物交割。此外,与套保需求的匹配程度而言,与商品期货相比,掉期更能够满足企业的套保需求。

  从成熟市场看,由于与汇率、利率相比,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存在流动性低、价格波动大和交易对手风险大的特点,而中央对手清算模式能够很好地化解上述风险,因此,国际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比汇率、利率衍生品更全面地引入了中央对手清算机制。目前国际主流清算机构均为包括远期运费协议、铁矿石、动力煤掉期在内的航运、能源、有色金融、钢铁、化工、农产品等各类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提供中央对手清算服务。

  上海清算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积极推动和完善场外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平台的建设,力争推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航运金融衍生品,并在自贸区推出以跨境人民币计价、清算、结算的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并以此拓展境外市场。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