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险新“国十条”启航的逻辑

2014年08月18日 13:32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0)

  8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俗称保险“新国十条”)终于出炉了。

  这是继2006年颁布“国十条”之后,国务院再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全面部署中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意味着保险业终于有一个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名分”与角色定位——国家将保险业定义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国十条”毫无悬念地调动了行业的热情。整个保险业喜大普奔,似乎很快就会步入一种全新的“大保险”格局。

  譬如,从“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到“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发展债券信用保险;积极培育另类投资市场;明确要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等十个方面,赋予保险业无限想象空间的新“国十条”逐一给出发展路径。

  这其中,单独拿出哪一条纲领性条款,可能都是行业发展的引擎或新的增长点。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家明确保险行业“地位”、“作用”的同时,亦赋予保险业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比如新“国十条”还提出,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及提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其画外音是“保险业有位之后要更有为”。

  但现实情况是,保监会近日发布的上半年保险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5906.64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其中,银行存款为25618.46亿元,占比29.82%;债券为35635.76亿元,占比41.48%;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8048.55亿元,占比9.36%;其他投资为16603.87亿元,占比19.34%。

  不难看出,总资产9.37万亿(截至2014年6月)的保险相对其他金融业,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其提升改善的空间还很大,而如何实现价值提升、转变经营理念对保险而言,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某些保险机构冲规模、盲目投资的激进短视行为从未消停过。此外,“阶段型特征、冲动型发展、缺乏顶层设计的理论基础”等亦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的障碍,包括经济下行,保险资金更需避免成为金融市场风险的最后接棒者。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也将进入新常态,其核心是更多关注发展的能力与质量。

  不言而喻,新“国十条”为保险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但实现目标,确保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地”,考验行业的能力以及其与相关部门与行业关系的协调等。

  早在7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从国家层面,先期发出政策信号。当日下午,国务院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国十条”。但新政并未随即颁布,而是相隔一个多月,直至8月13日国务院才正式对外发布。

  这可能暗示,新政的出台或许历经一番多部门的协调与斡旋。比如新“国十条”中“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这一政策亮点,其提出已有十年,因涉及多部委的协调,试点迟迟未能推进。此次得益于保监会力推,与财政部等部门积极沟通,遂初步达成共识。

  另外的亮点有人说是“新‘国十条’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这也是涉及多部委沟通与商榷的一个课题,有关部门提了十余年,一直未形成有效的机制。这是为什么?保险业如何才能更具话语权?

  诚然,有别以往,此“国十条”非彼“国十条”,新政不再拘泥于保险行业自身,而是跳出行业看经济全局,是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

  如此,保险业该如何“接招”?新“国十条”启航的逻辑是什么?可能的回答是,面向未来,作为一个成熟和理性的行业,应当在坚持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展。

  某种意义上,有人说新“国十条”实际上向社会宣告了一场“保险业的成人礼”。那么,可否就此认为,已经长大的保险业是时候学习如何变得成熟与理性一些。

  其实,“位与德”亦是不容忽视的命题,借喻《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德位不配,必有灾殃”。做人如此,行业立命也是如此,新“国十条”明确保险业“高大上”的位置,保险也要有相应的“德”。一个成熟、理性的行业,其行业的德性与素质亦会与之相配。欧阳晓红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