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交跌破千手创四个月新低 期债僵局短期难破

2014年08月26日 12: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上周以来,在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前景未明,而资金面有所趋紧的背景下,国债期货投资者再次陷入观望,市场成交量持续萎靡。本周一,谨慎情绪继续笼罩期债市场,期债价格小幅下跌,全天成交不足千手,创下4月25日以来的单日成交量最低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对于经济和政策前景预期出现分歧,新一轮IPO申购将在本周持续施压资金面,因此期债市场短期或难以打破僵局,未来破局则需要经济面或政策面给出进一步方向性指引。

  期债成交创四个月新低

  本周一(8月25日),经济、政策面较为平静,由于新一轮新股申购进入倒计时,货币市场特别是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市场资金面明显趋紧,主流资金利率显著上行。数据显示,上交所标杆利率品种——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收报6.15%,较上周五的4.39%大涨167BP。受此影响,国债期货市场交投气氛在上周基础上进一步低落,成交量创下近四个月新低,三个期债合约价格全线小幅下跌。

  从盘面表现看,昨日主力合约TF1412低开低走,尾市收于93.60元,较上周五下跌0.04元或0.05%,全天成交474手,减仓32手至7927手;TF1409收于93.16元,跌0.05元或0.05%,全天成交56手,减仓7手至644手;TF1503收于93.99元,跌0.02元或0.02%,增仓1手至4手。从总成交和总持仓情况看,三张合约共成交534手,较上周五的1364手大降逾六成,创下4月2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总持仓量微减38手至8600手。

  昨日银行间利率债市场同样以震荡为主。一级市场三期农发行固息新债招标中规中矩,认购倍数均超三倍,受短期资金面影响较大的1年期品种中标利率略高于市场预期,3年、5年品种符合预期。现券交易清淡,成交个券涨跌互现,重要可交割券13附息国债20收益率上行1.33BP、14附息国债13收益率上行1.48BP、13附息国债15下行1.40BP。

  市场人士表示,当前各方观点对于经济基本面、政策面预期分歧较大,在新的数据或政策指引出台之前,资金面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主导因素。本周进入新一轮新股申购密集期,叠加月末习惯性趋紧,货币市场流动性在未来几日或将持续收紧并对期债市场形成压制。而另一方面,上周五公布的汇丰中国8月PMI初值创下近三个月新低,经济下行预期抑制了债券利率上行空间。综合而言,短期内期债市场或延续成交低迷、合约价格弱势震荡的僵持格局。

  市场预期暂现分歧

  最近几个交易日,债券期现市场同时陷入胶着状态。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各方观点对于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前景判断出现分歧,资金面短期承压更是加剧了市场观望气氛,在此背景下,期债市场陷入半休眠状态在所难免。后市来看,打新给资金面造成的短期扰动终将过去,而若想真正打破这一僵局,则还需要经济面或政策面给出进一步方向性指引。

  从资金面看,有机构预计,本轮新股申购平均日冻结资金可达9000亿元,虽然正式申购将于本周四启动,但其影响可延伸至前后数日,叠加月末因素,或将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小幅收紧至下月初。不过,市场人士认为,尽管资金面短期压力上升,但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亦值得期待,加之央行在货币市场加以引导,月末资金利率不会出现剧烈波动,而在跨月之后,随着申购资金解冻,市场资金面仍有望重新回到稳中偏松局面。

  不过,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利率若想出现趋势性下行,资金面保持稳定还不够,还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本面支撑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这也是当前市场上的主要分歧点。目前悲观看法认为,政策保增长力度非常有限,而房地产到了大周期拐点、下行风险很大,最终将拉动经济整体下行,宽松货币政策加码势在必行;而相对乐观的看法则认为,在前期持续微刺激下,基建和外需持续发力,下半年GDP增速难以大幅下行,再加上经济调结构重任在肩,货币政策放松空间有限。

  综合多家报告来看,当前期债市场上中线看多观点依然占据上风。如中信期货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会使得保增长政策持续,预计未来刺激政策加码将推动债券市场向上突破现在的平衡格局。中国国际期货也认为,基本面、政策面都在向国债期货的多头累积,市场力量也在累积。但就短期而言,由于市场仍在期待新的数据或政策给出明确指引,投资者操作心态还比较谨慎,在此背景下,新湖期货建议中期看多、短期区间操作。 □本报记者 葛春晖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