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优化信贷结构是降低银行风险关键

2014年09月02日 08:5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16家上市银行相继公布的半年报显示,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与上年末持平外,其他15家的不良贷款比率与不良余额均出现不同幅度上升。

  银行半年报交出的答卷与银监会披露的数据相契合。根据后者公布的数据,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4亿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增长量;不良贷款率升至1.08%,较

  2013年末增长0.08个百分点。不良双升现象并不出人意料。在经济增速放缓、三期叠加的经济转型过渡期间,钢贸、航运等产能过剩行业成为不良贷款双升的主推手。与现在已经公布的不良指标相比,更多人担心这一双升趋势是否会持续,不良贷款的蔓延领域是否会扩散,尤其是否会波及备受瞩目的房地产行业。

  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风险已经暴露。在经济增速持续中低挡发展之际,普通百姓乃至投机者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减弱,而医疗、教育、就业资源有限的三四线城市缺乏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加上前期投资过热、库存量高等问题,使得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过度饱和。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些区域的中小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发布的7月百城价格指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在环比下跌的39个城市中,东莞、菏泽、湘潭、潍坊、盐城、嘉兴等三四线城市领跌。

  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问题已成现实,而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也难以高枕无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固然在集聚资金、资源和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的购买力也相对较高。但是,在整体经济走弱、地产下行压力激增的新常态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很难从危机中全身而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4个,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出现环比下滑,其中北京更是首次出现下跌。

  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全线下行无疑给银行业敲响警钟。房地产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一个硬道理:任何地区的任何商品都有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而楼市的下行压力肯定会波及房地产贷款质量。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房企资金链断裂并影响银行贷款偿还事件已经发生。当时,宁波奉化当地较大的房地产企业浙江兴润置业及其关联企业已经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经当地核查,兴润置业及关联企业总负债约3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4亿元左右。除了房企的开发贷出现还贷危机,个人住房贷款也问题频发。据媒体报道,浙江杭州、温州、江苏无锡、福建宁德、广州等地出现多起“弃房断供”现象。经调查显示,弃房断供者多为“无力还款”的投资客。监管层对“弃房断供”和房产抵押物贬值风险也早有提示。银监会在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提出,银行业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严防房地产领域信贷风险。

  由此看来,银行业必须高度警惕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隐忧,任何心存侥幸都不可取。与把贷款大量投入房地产这个篮子里相比,银行要规避风险,防止不良双升局面持续甚至恶化,更应该探索如何优化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往往对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产生直接影响。一旦信贷结构失衡,就可能导致部分产业过度膨胀,而原本薄弱的产业或者企业进一步萎缩。因此,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目标出发,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的重点应该落实在两个方面: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和亟待资金输血的小微企业。

  作为国家长期重点支持项目,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拉动效应自不必说。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发展铁路有助于稳增长,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带动城镇化,起到“一石多鸟”之效。铁路建设项目之外,棚户区改造项目也是国务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为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指明方向。

  除此之外,银行还应当加强扶持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激发经济活力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决策层也应努力创造便利条件。今年以来,为引导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相关部门连续出台定向降准、存贷比口径调整、定向降息等多项措施,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以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

  可以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潜在风险逐渐凸显的背景下,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能一味以短期高利润为目标,必须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注重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银行业自身的长期风险。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