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层面规范地方债“全口径”预算成看点

2014年09月02日 09:0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庞东梅作为一项大的工程,预算法修改备受瞩目。

  地方债如何纳入规范化管理?预算法如何对转移支付作出新的约束?什么是全口径预算?诸多问题成为预算法修改的热门话题。

  地方债“借、管、还”将得到规范

  目前来看,“地方债总体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总体风险可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分析人士表示,地方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防范地方债潜在风险需提上日程。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地方债作用,为地方债筑起风险防波堤,还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好“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三方面问题,推动财政阳光化进程。当前,我国正在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并且正在向规范化迈进。

  楼继伟表示,此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成为预算法修正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把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凸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对于“怎么借”,楼继伟表示,通过建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举债融资机制,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举债权。

  预算法修改还面临着“谁来管”的问题,究竟是接受地方人大监督,还是要接受上级行政和上级立法机关的监督?而只有确立了监督主体,当前地方债遇到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渠道。专家建议,需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使地方政府的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地方债最受关注的是“谁来还”的问题,即到底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款?业内人士认为,总体思路是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属于企业的债务,如果需要政府支持,需给予明确支持,包括通过补贴或PPP模式进行支持;属于政府的债务,完全公益或者既是公益且现金流也不足的债务,就转成政府债务,要纳入预算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预算法规定,要建立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要向社会公开,并引入评级制度。总体来说,需将地方债纳入规范化管理。

  专项和一般转移支付将“一少一多”

  目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大,甚至高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据透露,预算法对此作出相关规定。预算法对转移支付最重要的约束是预算必须完整,且必须公开。除涉密信息之外,原则上都要公开。公开能够减少一些专项转移支付,有利于合并同类项。

  据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清理重点支出与财政收支规模挂钩,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目前7项挂钩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达48%。而采取挂钩方式之后,预算会变得非常零碎,使得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和数额较多,效果不是很好。

  楼继伟表示,需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制度,制定预算的中长期规划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一部分。过去编制预算,按年度考虑较多,而财政收支包括收入制度和支出政策,都是中长期的政策工具。因此,实行中长期规划、滚动预算、滚动规划,可以使政策具有长远考虑,论证比较科学,减少碎片化、随机性,也有利于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新预算法作出比较全面的规定。下一步,总体来说目标明确,手段明确,但不要划得太细。分清中央和地方职责,中央和地方共同职责要共同安排支出,完全属于地方职责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变成一般转移支付。委托地方的事项尽量减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专项转移支付将会减少,一般转移支付将会增多。”楼继伟称。

  全口径预算成亮点

  从2013年开始,我国已经在中央层面上做到了四本预算的公开,那么,距离全口径还有多少距离?

  据介绍,2013年我国第一次实现了全口径的预算公开,这次法律规定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包括四本预算。这四本预算实际上有所不同,其中第四本叫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不完全是财政收入,主要是社会保险缴费,还包括从一般公共预算中转移进来的事项。社会保险缴费虽然不是财政资金,但也是公共资金。另外,还有大量资金由财政补贴进去,是公共预算中补贴进去,因此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也要公开。其他三本预算来自于税收、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或者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这三本预算必须公开,而且要加强它们之间的统筹使用。

  新预算法要逐步解决专项收入的问题,加强资金统筹。实际上,2014年预算中,已经提高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据悉,今后还将继续提高。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