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违约频现 信托投资迎来观望期

2014年10月13日 11:08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随着信托资产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一些涉矿以及地产项目的风险也开始显现。近日被曝因受云南锡业原董事长雷毅贪腐案波及,中航信托一款8亿元地产信托兑付蒙上阴影,该项目其中一期也将在10月17日到期,能否如期兑付仍是悬念。频频上演的危机案件,也让投资者的信托投资热情有所降温,近来集合信托的发行规模也连连下滑。

  集合信托规模三月连降

  用益信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集合信托发行的数量和规模齐下降,其中545款产品共募集资金742.9亿元,规模同比下降21.21%,环比也下滑20.95%,是近两年以来除春节月以外的最低融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地产信托还是基建类信托的发行也都有下滑趋势,其中上月房地产信托发行规模为146亿元,也为近一年来新低。

  集合信托发行规模下滑也是多方面原因所致,9月经历了中秋假期并临近国庆假期,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一些公司项目发行的进度。不过这更与当前经济形势有关,一位信托公司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其实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信托项目成立的周期也在拉长,信托公司发行项目方面也会更为严格、更为审慎。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频频出现的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也让信托产品的吸引力不如从前,投资者对信托投资的热情有所下降,这或许也是信托发行放缓的一个原因。

  信托业经历了2007-2012年的高速增长,去年以来告别动辄50%以上快增长,整个行业的增长也渐渐放慢脚步,去年前三个季度环比增速连续下降。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总规模再创新高,达12.48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6.4%,较去年末增长14.4%,但较上月下降了2400亿元,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

  北京国际信托总经理王晓龙曾对此表示,2014年整个信托业的资产规模可能触到了天花板,而今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信用违约元年,陆续出现的违约事件几乎涉及各个金融种类,市场不得不开始适应信用违约的常态化。

  投资者避险意识提升

  今年不少信托项目风险开始显现,甚至有人称信托业进入多事之秋,如中都集团董事长杨定国失联风波。据悉,中都百货的关联企业中都置业在长城新盛信托的5000万元贷款项目仍在运行期。再比如山西信托信裕15号集合信托到期未实现兑付;华润信托稳益系列集合信托产品被曝出本金大幅亏损;中诚信托13亿元的诚至金开2号集合信托产品7月底宣布延期,此前公告称力争在15个月内完成资产处置。

  9月下旬40多名投资者针对诚至金开2号的延期兑付展开维权,这些投资者先后向工行以及中诚信托讨说法。投资者张先生(化名)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由于前几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好、信托也罢,最终都如期兑付而且收益也比较高,没想到会遇到难兑本息的情况。目前尚不知道最终的处理结果,但相对银行存款的低收益、P2P等的高风险,信托投资仍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不过今后投资信托一定在对项目调查了解后再投。

  而其他几位投资者则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今后不再考虑进行信托投资,特别是一位投资者将自己的养老钱都投在这个项目中,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无法兑付。不少投资者在看到这些兑付项目后,对信托投资也颇为迟疑。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预计未来诚至金开2号最终完全由投资者来承担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目前矿产行业的下行,导致项目处置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频频出现的危机事件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问,信托还能不能投资?

  “这些风险的出现有助于市场的成熟,过去很多投资者都以为信托是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但应该说是高收益对应高风险,这些问题的暴露对投资者无疑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也让他们在投资时趋于理性与成熟。”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对此表示,随着信托资产快速的增长,积聚的风险难以避免,不过目前信托业整体的坏账率很低,甚至低于银行。

  刚性兑付并非永久保护伞

  一谈到信托投资,不少人就会说起刚性兑付,以往一些销售人员甚至以信托刚性兑付作为吸引投资者的招牌。所谓的刚性兑付,就是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近年来信托业为了快速发展,各家公司也极其重视自身的信誉度,因此谁也不愿先打破刚性兑付这一局面,这也成为行业“潜规则”。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目前行业总体上报的风险资产超过700亿元,其中高风险资产超过了500亿元。不过并不意味着这些资产到期后都会出现风险事件,而且面对近12.48万亿元资产的大盘子,其风险资产的占比仍然很低,但不可能所有的风险资产都由信托公司来买单。

  此前,中粮信托·中金佳成项目去年到期后陷入兑付危机,收益从预期的13.5%缩水至8%。再比如最受关注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危机事件,最终兑付投资的本金和部分收益。尽管这些案例中刚性兑付仍未被打破,但已经有打破的苗头。

  今年7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也指出,近几年信托投资给人们一种刚性兑付的印象,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刚性兑付原理,而是信托公司尽职履行职责的结果,把这两者等同是目前社会对信托风险的最大误解。

  在多位业界人士看来,打破刚性兑付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祥轶对此也表示,刚性兑付并不符合公平交易规则,今后要在卖者有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买者自负。

  信托逐渐向本源回归

  目前信托业的资产已经在逼近13万亿元,而过去也给绝大部分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其中2013年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分配给投资者的信托收益达5955.33亿元。

  而目前信托公司仍主要以发行产品为主,其中单一信托约占整个规模的2/3。一位信托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信托公司目前已在缩减通道类业务的规模,逐渐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型。

  未来几年信托公司的业务将不仅局限于目前为投资方以及融资方搭一个平台,也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更多地将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回归,不过这也需要较长的过渡期。

  今年4月,银监会99号文的发布,也为信托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六大转型方向,包括进行股权投资并设立直接投资专业子公司、鼓励开展并购业务、积极发展资产管理等收费型业务、鼓励探索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大力发展公益信托等。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在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公益信托等领域试水,如万向信托、湖南信托、百瑞信托等都已成立公益信托,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医疗救助等方面,国民信托也在推进公益信托的发行。

  而家族信托业务更被看做是信托业发展的新蓝海,目前包括外贸信托、中信信托、北京信托、中融信托等公司均已开展家族信托业务,如北京信托与北京银行等银行展开合作,力推家族信托业务;而中信信托则与信诚人寿联手推出国内首款保险金信托,主要针对保险理赔金设立一个管理类的信托,从而解决了保险赔偿金的传承问题,可以看做是家族信托的一种延伸,这些业务的尝试正是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管理类的信托不仅对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赢得那些高净值人群的信任托付也是信托公司的主要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 刘伟/文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