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正回购利率续跌10基点 货币债券市场有惊喜

2014年10月15日 16:1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周二,央行下调14天正回购操作利率10BP至3.40%,为1个月内的第二次下调。此举再次彰显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进而引导债券市场乃至整体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的政策意图。受此影响,债券一二级市场利率双双显著下行。市场人士指出,央行正回购利率连续下调印证降息周期继续展开,在经济下行风险未除、通胀料将持续低位的背景下,进一步的货币宽松仍可期待,未来不同层次的市场利率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依次打开。

  正回购调价指明利率方向

  周二(10月14日),央行再次给货币债券市场带来“惊喜”。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与上周四持平,中标利率则较上期下行10BP至3.40%。由于本周二公开市场上有200亿元正回购和200亿元央票到期,当日实现200亿元资金净投放。与单日净投放相比,更加引起市场热烈反响的,则是正回购利率的再次下调。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三次下调14天期正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为:7月31日由3.80%下调10BP至3.70%,9月18日由3.70%下调20BP至3.50%,昨日操作即为第三次下调。不难发现,本次下调时间间隔不到一个月,与前两次相比大大缩短。市场人士表示,在营造低利率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的背景下,本次正回购利率下调在趋势上符合预期,但在时间上则略早于预期,再次彰显出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的政策意图。

  从货币债券市场反应来看,昨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受利好刺激显著上涨,一级市场国开行四期新债中标利率全部低于市场预期,二级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纷纷下行,标杆品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天下降约10BP。货币市场资金面依旧稳中偏松,隔夜、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一交易日分别微升约1BP,收报2.55%、3.07%。

  市场人士表示,近段时间以来,出于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债券市场整体情绪保持乐观,昨日央行正回购利率下调再次触发了机构的做多热情。货币市场方面,在9月份5000亿元SLF投放后,资金面整体相对宽松,银行间市场14天回购利率进入10月份以来持续低于央行操作利率,也造就了央行下调正回购利率的市场基础,但在公开市场投放力度维持中性的背景下,10个基点的利率下调更多是跟随市场调整,释放出的更多是政策指向信号,对短期资金利率走势影响则相对有限。

  利率下行需更多刺激

  显而易见,本次央行下调正回购操作利率,是对国务院要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落实措施。不过,在不少机构看来,在当前我国稳增长需求仍较为紧迫的背景下,若想尽快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未来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西南证券分析师指出,目前正处于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窗口期,央行在宏观经济数据和货币金融数据公布之前就急于下调正回购利率,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三季度数据或许并不令人满意。该机构认为,近期经济各个层面刺激政策的持续出台,也暗示着“稳增长”将是四季度政策的主旋律。

  从今年以来货币调控方式来看,在“控总量、调结构”的思路下,央行陆续采取了SLF、PSL等定向宽松措施,同时三次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7天回购利率为代表的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水平由此出现了显著下降。但与此同时,以3个月Shibor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利率虽降犹高,远未达到去年上半年水平,因而对债券短端形成制约,并进一步制约了中长期债券利率的下行空间。而债券长端利率正是企业中长期融资成本的关键指标。

  追根溯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需要货币市场中长期资金面的进一步实质性宽松,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取向和节奏。光大证券指出,当前金融和债务风险缓解,结构调整成效初显,但同时保增长压力大增,政策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倾向稳增长,预计中性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年内将持续,定向和新型的货币政策调控仍会在下一阶段延续。具体政策方面,光大证券认为,如果外汇占款持续回落,央行可能在基础货币投放上有所松动;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则表示,10月份以前经济表现会比较弱,明年经济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政策亟须提前做准备,降息势在必行,具体时点则不确定。记者 葛春晖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