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P2P风控:穿T恤的要跟着穿西装的

2014年10月23日 12:15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在上周日举办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控高峰论坛”上,不少参会的原银行系人马引起记者关注。

  这类人才是网贷(P2P)的挖角对象,从银行跳槽去P2P后,他们大多已成为风控掌舵者。比如,红岭创投风控代表陆斌,两个月前还是交行深圳分行的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联金所风控总监,也是出身交行。

  事实上,但凡做出些模样的P2P,风控团队皆不乏银行系人马。这些原来在银行风控岗位上有着丰富经验的大佬们,却未必乍一到P2P平台就能收放自如。西装与T恤,银行系与互联网系人马奉行的理念显然不尽相同——前者保守,信仰严谨;后者奔放,追求创新。碰撞与磨合后,谁成主导?

  一位曾在央行工作多年的小贷行业资深人士将银行信贷与P2P深刻划界:银行信贷依托于强大的线下尽职调查渠道,依托的是信贷工厂、三品三表等多种风控模式。

  其中,信贷工厂是指银行以标准化程序对信贷进行批量处理,民生、平安银行等皆践行此模式;三品三表也极易理解,前者是指产品、人品与抵押品,后者指水表、电表与海关报表,是指通过关注企业真实生产状况了解企业市场风险。

  P2P则不然,他们大多把“大数据”挂在嘴边,他们的理念是,沉淀的企业经营数据加上供应链信息,已相当于企业的真实资质。

  就在这次论坛上,亦不乏P2P高管言必称“大数据风控”。

  在前述小贷资深人士看来,槽点并不仅限前述问题。他认为,很多P2P获取的只是企业的部分信息。通过P2P借款的不乏线上线下同时经营的小微商户,且大部分的线下业务规模大于线上。线上业务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但剔除运营成本以后的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等关键信息却无法通过线上获得。

  这也意味着,所获取数据的可信度已经打了折扣,更遑论草根P2P们靠两三年摸爬滚打探索出来的数据分析模型的科学性。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与信贷沾边的机构,如银行、小贷、担保公司会白白放着客户的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不做分析。但是,单纯靠数据判断企业资质必然不足,那些银行信贷员实地蹲点摸底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论。

  所以很多银行系的风控高管加盟P2P以后,第一时间几乎都是招揽大批线下尽调专员,甚至引进旧部,将业务营销与资质审核双岗位完全隔离。

  比如红岭创投,这个由多达39个银行系高管撑起来的风控队伍(只是领导层,不含业务岗),在挖掘到潜在的优质项目后,会照搬银行经验,线下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抵押品评估,同时还要请到第三方评估。

  在完成所有的审核流程和法律手续后,才允许借款方到线上发布借款信息;再比如同样身处深圳的众金在线和联金所,会在拿到央行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的征信结论后,向银行反向验证借款人情况,并剔除其中非实质性收入的部分;最重要的是,P2P仍会联合关联小贷公司进行线下尽职考察和签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P2P引以为傲的风控模式中,“信贷工厂”这个词被反复提及。很显然,穿T恤的人跟着穿西装的人干,没错的。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