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三水“政银保”: 金融与农业的五年“联姻”

2014年10月29日 08: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2009年,国内首例通过保监会审批推出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政银保”在广东三水区诞生。随后5年里,“政银保”通过“政府担保+贷款保险+银行信贷”的运作模式累计发放贷款5.2亿元,并陆续吸引各省市农业部门、媒体的学习和关注。如今,河北、湖北、清远、江门等地已陆续出台同类金融产品,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2014年9月,“政银保”被省政府列入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之一,一年内在粤东西北地区试点农村进行全覆盖。同月,《佛山市三水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实施办法》5年期满,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已递交新的实施办法交由三水区委、区政府审议。

  一个区县级开发的农业扶持金融产品,何以能得到全国多地的学习?在过去的5年中,广东三水“政银保”是如何解决当地的农业融资问题?在周期长、风险高的农业生产领域,银行机构有时如何控制风险的?三水“政银保”的推行模式,能否就此复制到其他工业领域,以此助推当地产业、城镇的发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伟胜 实习生 李敏君

  合作社现金流中断“政银保”成为“续命血”

  站在新潭村头,可一眼望见莫丽霞的农场,期间鱼塘、猪场、花圃阡陌相连,鱼儿搅动水面、家猪饥饿觅食、白兔在来回奔跑的声音不时传来。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然而,2年前,莫丽霞的农场却险些无法经营。

  新潭村位于广东三水区芦苞镇刘寨村委会,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背靠广州,农业种植、养殖业较为发达。2012年3月,生猪养殖大户莫丽霞牵头成立“三水区富成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为三水区首个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为740万元,成立之初仅有9户成员,且皆为女性。

  富成生猪合作社成立后随即开始规范经营管理,首先将各农户集中成片,并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即将养猪场与鱼塘连片,猪粪流入鱼塘作为鱼苗饵料,鱼苗则作为大鱼、甲鱼的饲料。同时提出“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制度,希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共同致富。

  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合作社成立后不久,莫丽霞与她的合作社成员便面临第一个难题:固定资产投入过大,以致合作社流动资金不足。“猪每天都要吃饲料,没钱买饲料,小猪、鱼苗、甲鱼成长都有受到影响。”莫丽霞说。

  就在此时,广东三水区信用社“政银保”信贷员找上了莫丽霞,并在村委的帮助下对富成合作社的进行了调查评估,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便给需要资金的成员发放了40万元不等的贷款。莫丽霞及其富成合作社以此得以持续发展。

  广东三水“政银保”是由三水区农林渔业局联合三水信用社、人保财险三水支公司推出的惠农产品,其中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担保资金、信用社负责发放贷款、而人保财险则负责贷款保险。农户只需提供一定的资料,经过信用社评估、调查,便可获得无抵押贷款。

  “‘政银保’的投入,让我们合作社的发展至少提前了10年。”莫丽霞说,如果当时真的资金中断,或者贷款发放不及时,那将会对合作社造成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会打击了成员农户发展是信心。

  度过第一年的难关后,富成合作社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通道。如今,富成合作社已发展养殖场23个,占地总面积达到1300亩,拥有成员约70户,每年肉猪出栏数为25000头,去年纯利润达到500万元。据透露,下一步,富成合作社将开展大规模养牛业务。

  5年发放无抵押贷款5.2亿元不良贷款率仅1.1%

  “政银保”诞生之际便打着浓重的三水烙印。2006年至2008年,广东三水先后经历派比安台风、猪高热病、雨雪冰冻等灾害,区内农业受到重创。彼时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农户必须通过抵押担保方能贷款,但由于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少、担保人能力不足,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复产举步维艰。

  为此,2009年,广东三水区农林渔业局与银行、保险机构多次沟通后,与同年9月推出专门针对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的免抵押贷款,由于该贷款模式采取“政府担保+银行信贷+贷款保险”的运作方式,故而取名“政银保”。

  为推行“政银保”贷款模式开展,三水区财政先投入1000万元为农户、农业企业作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由区“政银保”办公室在三水信用社开设专户管理,同时接受政监局监督。在担保基金的支持下,农户提供承包合同、身份证、结婚证即可向信用社申请无抵押贷款,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70万元,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执行。

  信用社接到申请后,将会下派信贷员进行实地调查,尔后逐层向镇街信用社、“政银保”办公室审批,最快可在13天左右发放贷款。

  与此同时,2012年,广东三水信用社进一步推出“政银保一卡通”业务,通过对农户综合授信的模式加快资金周转率。换而言之,农户在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后,获得的并非具体的现金,而是一个信用透支额,在一定时期内,农户可以灵活随借随还,并且只针对透支部分计算利息。此举有效地简化农户贷款的审批手续,并被大部分农户接受。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三水信用社发放贷款分别为6114万、8122万和8467万,而到了2013年,发放贷款金额则一跃至1.44亿元。截至今年9月份,“政银保”一卡通贷款发放金额已将近1.3亿元。

  “最快只需6个小时,授信额度便能获批,非常快捷简便。”莫丽霞介绍说,如今,经过多年的接触沟通,其所在农户与信用社已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有时候只需打个电话,第二天信贷员便会上门评估,评估完毕有时隔日便可获得授信额度。

  同时,为了降低银行风险,“政银保”引入人保财险三水支公司作为保险机构,保险公司则按照贷款数额的2%收取保费,其中,保险保费由借款户支付50%,“政银保”办公室补助50%。此外,保险公司每笔赔付最高限额为年度保险保费总额的150%。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31日,三水全区累计发放贷款3426笔,累计放贷金额52002.1万元。其中,累计逾期贷款26笔,金额569万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1%,保险公司应收保费1022.87万元,累计理赔24笔,金额257.18万元,赔付率25.1%。

  农户融资需求扩大欲借信贷投向优化产业结构

  作为免抵押的农业贷款,“政银保”是国内首例通过保监会审批推出的合作农业贷款模式,运作5年多来,通过资金的流入,大大加速了三水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户、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四方共赢”。

  三水区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据抽样调查测算,2013年全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农户、优质企业种养总收入为92464.1万元,纯收入10361.1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为59%和57%。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开始加大,“政银保”个人最高70万的信贷额度已经开始难以满足部分农户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希望通过‘政银保’资金的流向,促进三水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邓仲怡介绍说,目前,三水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思维的意识不高,而“政银保”的出现有效地提升了农民对现代金融产品的认识和认同,今后三水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产品引导农户组成专业合作社经营生产。

  “政银保”的贷款数据与邓仲怡的分析一致。

  “传统农户、小农户贷款数额占总量的九成左右。”三水信用社个人业务部副总经理王锦棠介绍说,尽管目前三水“政银保”贷款数量在逐年上升,但农村多层次的信用体系仍未建立,因此信用社将更倾向于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容易进行主体信用评级的现代化农业组织投放贷款。因此,在未来3至5年,三水信用社将逐步压缩风险高的传统耕作散户,鼓励成立合作社,以此引导资金向现代农业倾斜。

  为此,信用社目前已提升专业合作社的“政银保”贷款额度,区级、市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的贷款额度已分别提至150万元、300万元和450万元。此外,政府担保基金由1000万元上升到2000万元。

  同时,三水农林渔业局也将同步优化市区两级财政扶持资金,除少部分用于品牌、质量认证外,大部分将用于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增强了社员产、供、销方面的保障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到2014年3月,三水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在册成员1587人。目前共有5个省级示范合作社和2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通过“政银保”的信贷投向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农业产业结构,培养了南边白鸭、大塘黑皮冬瓜、迳口香蕉、乐平甲鱼、青岐猪鱼混养等各具片区特色的品牌。

  何谓“政银保”?

  2009年,为帮助区内农业从天灾重创中恢复,三水区农林渔业局与银行、保险机构多次沟通后,与同年9月推出专门针对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的免抵押贷款,由于该贷款模式采取“政府担保+银行信贷+贷款保险”的运作方式,故而取名“政银保”。

  “政银保”让200多名

  孩子回到妈妈的怀抱

  记者见到莫丽霞时,她刚忙活完合作社生猪养殖场里的事情。莫丽霞是富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她牵头筹建的这个合作社,在三水区芦苞镇新潭村落地生根已经三个年头了。

  作为三水区内首个女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只有9户农户加入,而且全部是女性。

  以往在新潭村,农民习惯于单家独户地经营着自家的养殖场,而且大多数由女性来负责。尔后,由于生猪市场的价格不稳以及经营养殖场的劳动力成本过高,不少村民农民放弃了从事农业生产转而进入了工厂谋生。“能够留在新潭村里就只剩下少部分的女性村民,造成了村里积聚了一些留守儿童和老人。”莫丽霞告诉记者。

  村里的劳动力外流,土地被外来人承包,留守儿童得不到照顾这些现象引发了莫丽霞的思考,她认为:“我们村里的土地这么多,都被别人承包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去做?”于是她组织了村里的九位种养能手,成立了富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里外包的土地拿回来自己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社如今由成立之初的9户成员发展到如今的63户,莫丽霞把这归功于“政银保”惠农政策的扶持。生猪养殖的主要资金投入在购买饲料以及生猪生产配套服务上,以往由于农户手中的流动资金不够,只能向经销商少量地进货,仅中间的差价,一袋饲料就高达10元,而合作社每月需要购进15万元。而有了“政银保”贷款,农户们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便可以直接向厂家购进饲料。

  随后几年,富成合作社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生产,并逐步承包1300亩土地进行养殖,不少妈妈得以在家照顾孩子。莫丽霞对记者说:“村里的农民更愿意回到农田上了,是‘政银保’让200多名孩子回到妈妈的身边。”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