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债期货新规则今起实施 旨在增加市场活跃度

2014年11月03日 08:4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每经记者 张喜威 发自北京

  10月31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以下简称中金所)发布了《关于修订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其交易细则的通知》和《关于调整5年期国债期货保证金的通知》,将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最低保证金下调至1.5%,并对梯度交易保证金、梯度持仓限额进行了调整,对大户持仓制度进行了完善。

  最新修订的《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5年期国债期货交易细则》将自2014年11月3日起实施。

  多位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金所下调5年期国债期货的保证金,并对交易细则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债期货的市场活跃度。至于这次修订相关规定的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毕竟市场不太可能在降低保证金之后马上就活跃起来。

  国债期货合约规则修改/

  根据最新规定,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最低保证金由此前的2%调整为1.5%,梯度保证金由此前的“2%~3%~5%”调整为“1.5%~2%~3%”。

  具体而言,5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合约价值的1.5%,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前一个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标准为合约价值的2%,交割月份第一个交易日的前一个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标准为合约价值的3%。

  与此同时,中金所还将5年期国债合约的每日价格波动限制调整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1.5%,此前为±2%。

  此外,最新版的《国债期货交易细则》还规定:合约上市首日起,持仓限额为1000手;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第一个交易日起,持仓限额为600手;交割月份第一个交易日起,持仓限额为300手。此前,上述国债期货梯度持仓限额标准为“1000手~500手~100手”,执行时点与梯度提高保证金的时点一致,但要比调整后早约一旬,分别为“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中旬的第一个交易日”和“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第一个交易日”。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以此前标准执行,在前两个阶段的持仓限额基本可以满足客户持仓需求,但临近交割月限仓相对较严,对交割月合约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分析认为,这应该是中金所调整限仓额度及执行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利于增强市场活跃度/

  实际上,中金所本次对5年期国债期货交易保证金等事项的调整并非首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9月2日,中金所发布通知,“5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3%,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中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4%,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5%。”同年12月27日,中金所再次发布通知,将该货合约的最低保证金调整为2%,将梯度保证金调整为“2%~3%~5%”。

  “可能是担心风险问题,在本次国债期货启动的初期,5年期国债期货的保证金还是比较高的。”华南某知名券商高级固定收益研究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中金所之所以连续降低保证金标准,应该是为了增加国债期货交易的市场活跃度。实际上,去年重新开通国债期货以来,交易一直不是太活跃,主力合约最近几个月才超过1万手。”上述券商固定收益研究员认为,至于这次修订相关规定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市场不太可能在降低保证金之后马上就活跃起来。当然,这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企业机构对利率衍生品的参与还不是很积极,而投资者要逐渐认识和参与,也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也认为,中金所调低国债期货保证金标准主要是为了活跃国债期货市场的交易,完善整个市场的微观治理结构,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调高机构的市场参与度。

  “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也是比较显著的。此前,机构只能通过做多来赚钱,这样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反应;而有了国债期货,机构就可以通过做空。此外,企业、机构还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完成套期保值。”范为表示,实际上,国债期货推出后的这段时间效果并不是那么好。一方面,是制度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近期债券一直处于牛市,收益率一直处于下行阶段,这样国债期货的需求就会降低;但将来收益率开始上行时,就会做活期货,尤其是卖空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