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信托资产近13万亿 规模再创新高

2014年11月07日 17:04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0)

  11月7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3季度末,我国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2.9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从季度增速来看,其特点是延续了前期的持续回落态势。另外,从信托发行方式和资金投向来看,集合类信托发行占比创新高,证券投资成新的“黑马”。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从季度环比增速看,今年3季度不仅延续了自2013年1季度开始的持续回落态势,而且回落幅度明显增大。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原因,一是信托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增量效益贡献下滑;二是信托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报酬的价值贡献下滑。“这说明信托业转型发展所需的内涵式增长方式尚未最终成型,新增长方式下的业务不仅还没有‘放量’,也没有‘放价’,信托业转型发展尚处于伴随着诸多隐忧和挑战艰难前行阶段。”我国信托资产规模逼近13万亿,资产规模再创新高。您如何评论?

  桂浩明: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这个市值是很不容易的,信托这几年都是高速增长,前两年突破10万亿现在有突破了13万亿,说明信托行业在中国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老百姓也是能认可的理财手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而与此同时信托业本身发展当中也存在一些的问题,以及它现今的模式和市场所构成的摩擦也使得这两年信托增幅开始有所放缓,实际上刚才专家提到了一些都是存在的。另外据我们了解像这两年银行开始清理飞镖业务,把一些表外业务进行调整,客观上也减少了信托成通道的这样一个依赖,这也成为信托业务量增幅有所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总体上来说经过前几年的快增长,甚至说是野蛮增长,现在信托业应该回归到一个较为平和,但是较为有序,同时也更为扎实发展轨道当中去。

  经济之声:今年以来,信托产品个案风险频现,也引发了社会对信托业整体风险的担忧。为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信托公司纷纷增资扩股,信托公司固有资本增速明显加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信托资金的投向上来看,三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信托资金流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的资金占比在下降,投向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资金占比在提升,而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基本维持平稳。信托资金加速流入股市,原因是什么?

  桂浩明 :有几方面,第一是从现在信托过去更多的是提供一个通道业务,随着银行的规范通道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以后,这方面的业务开始有一定的减少。而前两年信托很大程度上是在为矿山或者为这样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这些当然今天也是需要的,但是随着这些行业的降温,特别是采矿行业的降温比较明显,价格回落也比较明显。所以这方面信托的风险也在加大,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所爆出的几个信托风险事件投资矿山的占比相当高了。这也使得信托业在调整投资方向的时候必须要去,这方面要做一定的压缩,当年今年股市表现不错,投资股票又成为信托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通过参与定向增发获取低风险条件下高收入,所以这方面的投资规模在上升,房地产应该说过去一直是信托一个重点投资对象,这两年也应该有一定的争议,不过随着各地限购限贷的松动,那么信托业继续保持对房地产必要的投资支持也是自然的。而且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收益比较明显。

  经济之声: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信托业内,对于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有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还没有任何一家信托公司敢于尝这个"鲜"。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信托计划频频爆出面临兑付危机。近期,多家信托公司有惊无险。比如,被爆出兑付风险的中航信托--天启340号信托计划,最终以安全兑付收场。当前,信托公司面临兑付危机,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延期兑付,二是自有资金垫付。这种现象应该如何分析?

  桂浩明:信托公司之所以会比较谨慎的去对待这个刚性兑付问题,尽管知道刚性兑付并不合理,但是还是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甚至自己掏钱补上这个窟窿,原因有两方面,一个如果说它拒绝兑付,尽管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它是可以成立这样的做法,但是会收到很大的反弹,社会舆论压力会很大,投资人的压力也会很大,甚至很可能会危机一个地方的安定团结,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如果不兑付的话,这个门口会聚集很多人,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第二,信托公司还有一个担忧,如果一旦产品发生违约的话,那么它后续产品就很难再发行出去,因为给人家造成一个印象,别人都兑付你不兑付,那么对不起你以后产品再也别卖了,换句话说市场地位将一落千丈,所以只要他还能够兑付,绝大多数的信托公司都会选择硬撑这样的办法。我觉得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这种做法在目前,它确实具有某种现实性,因为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保持信托业的发展,保持自己的行业地位,但另外一个方面确实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社会如果一些很高的收益,又不去承担风险,这种状况框出现,一旦一方面会破坏市场的必要的价格体系,同时也会助涨一些惰性的投资,这种状况持续,不仅对信托业,以及对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都是不利的。

  经济之声:有观点认为,打破刚性兑付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单纯靠信托公司打破刚性兑付是不可能的,信托产品的投资者不会妥协。其次,信托公司能走到今天,规模发展到这么大,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投资者强调,如果不刚性兑付,信息披露应公开透明,让投资者在明白风险大小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这是目前信托投资中不具备的。因此,维持刚性兑付是应该的。您是否赞同?如果刚性兑付被打破,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桂浩明:表面上听好像是有点道理,但是我们也看到任何风险收益都是对等的,现在市场上无风险收益率远不是信托发行时候他所提及的可预期的收益,而且从信托的章程,或者单一品种来看,都不会或者说也不可能起到保本保收益,因为有关方面规定保本保收益的出现,本身就是违规的,也是没有法律效用的,所以这点来说刚性兑付本身它只是一个历史的延续,而不是现在制度的强制。其次有些投资者说你要刚性兑付可以,你要公开披露,应该说作为一种私募发行的理财产品,据我了解多数信托产品还是能够做到作出必要的提供。当然提供的完成度以及是否每个投资者都能够拿到,都能够正确的理解这当中肯定有问题,甚至有些投资者对信托公司的信任,拿到的东西只看第一页,看到预期收益多少,,当中很多条款,当中对风险结识都没有提过。有的信托公司在要求投资者填购买合同的时候还要签署一个申请书,就是本人以预知投资风险,愿意承担风险类似于这样一个个性化的语言,很多人也照样签,照抄不误,但是他内心当中并没有认识到这种风险,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投资者恐怕也要承担一个相应的责任。换句话说,当你购买信托的时候,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信托可以保本保息,所以本身信托的刚性兑付它不一定存在,但问题恰恰它又确实在存在,就是现在很难摆脱。这也许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当中制约着信托业规范、理性、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