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国富: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 把"新国十条"落到实处

2014年11月10日 11:36 来源:中国保险报 参与互动(0)

  今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明确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指明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重点领域。“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作用,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已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

  “保险企业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瞄准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保险优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董事长高国富近日在接受《中国保险报》采访时表示,“太平洋保险正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新国十条’,并结合正在推进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工作,统筹安排,细化措施,深入落实。”

  学好新政策、新内容

  “新国十条”体现了我国保险服务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不仅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制度红利,也是国家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其诸多亮点引人关注。

  高国富表示,“新国十条”提出现代保险服务业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提升了商业保险的地位,拓宽了商业保险的领域。

  高国富认为,“新国十条”提出了保险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加以量化。这些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保险业发展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使之成为政府、企业、民众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政策工具,也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新国十条”提出了32条、58项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系统性强,内容含金量高,落实要求力度大,释放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政策红利,给保险业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比如,“新国十条”着眼于对农业保险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提出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探索新兴产品和服务,丰富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工具,降低农业风险,完善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为农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将持续扩大农险的深度广度,推动农险业务成为未来我国非车险第一大险种。

  再如,“新国十条”提出完善企业医疗保险所得税政策、健康保险税优政策,推动医疗、疾病、失能、护理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形成健康险业务发展的突破,这些政策为健康保险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新国十条”提出发挥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作用,把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实习安全、校园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发展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凸显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可以预见,在当下我国面临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社会矛盾中,加快发展责任保险将成为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

  高国富说,保险企业必须积极抓住“新国十条”带来的历史机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苦练内功,攻坚克难,把“新国十条”赋予的政策红利用好、用活、用足。

  适应新常态、新要求

  “新国十条”的出台,对保险业发展是空前的利好,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政策落地。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是要强化机遇意识和使命担当,按照“新国十条”的各项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切切实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地工作。

  高国富表示,太平洋保险抓好“新国十条”的学习贯彻落实必须适应新常态、新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以变革促转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多方面取得成效。

  具体来说,太平洋保险一是要围绕专注保险主业、价值持续增长的理念和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战略,谋划好新一轮战略布局,扩大保险服务面,加快养老、健康和农业保险以及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二是要按“新国十条”精神和要求优化和完善产、寿险与资产管理公司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调整,激发创造力和生产活力,提升价值实现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围绕重塑客户关系,提升客户体验,深化转型工作。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着力丰富产品系列,提升服务手段,增强品牌效应;要加快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多维度改善客户界面,打造一个太保、线上线下全方位客户服务平台;要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新型营运体系,落实各个层级的客户洞见及应用的工作职能,用更具智慧的方式满足细分市场客户需求,不断扩大客户群。四是要提升资源整合和运用水平,提高边际效应,优化成本管控,提高投入产出。要聚焦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大数据、移动支付和风险管控诸方面,缩短与最终客户的业务流程。

  高国富强调,太平洋保险各级负责人必须认真研读“新国十条”,对照自己的工作,围绕新要求、新机遇,提高认识、落实举措,一手抓当前,扎扎实实、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一手抓未来,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国十条”的基础上谋划好明年工作。

  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新国十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保险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作用,更在许多具体领域提出新要求、新举措,为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期望、新的动力。高国富表示,太平洋保险将趁势而为,努力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高国富分析,从寿险业务来看,“新国十条”推动了险企在养老、健康保险方面的重大发展机遇。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正在推进中,而“新国十条”对于健康险在税收优惠上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要求,同时支持保险公司介入健康、医疗领域,这将大大延伸保险公司的纵向产业链;从产险业务来看,“新国十条”阐述了要加快发展农业险、责任险,加快构建巨灾险的制度安排;在保险资产管理方面,“新国十条”鼓励设立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引导保险资金确立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化建设领域的比较优势,这将使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影响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高国富认为,上面提到的这些领域都与太平洋保险的业务发展紧密相连。以“新国十条”支持险企参与健康服务业来说,太平洋保险筹建的太保安联健康险公司已初具雏形,最近还召开了创立大会,目前正向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将在明年初正式开业;由太平洋保险集团指定太平洋寿险以重大股权投资方式设立的“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已经获得保监会批复同意,这标志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业务正式启动。健康险、养老产业投资将是太平洋保险集团继产险、寿险、资产管理和在线之外的两大重要业务板块。

  在农业保险方面,近年来太平洋保险积极开发多样化、多层次、客制化的“三农”保险产品,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险业务发展需求。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已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为670多万户农户提供35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此外,太平洋保险已与上海国际集团签署转让协议,受让安信农险34.34%的股权,成为安信农险的第一大股东。这是太平洋保险向农业保险领域开拓迈出的又一实质性步伐。高国富表示,太平洋保险将借助安信农险的专业力量,加快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安信农险则借助太平洋保险在全国的分支机构,业务从长三角地区向全国拓展。

  关于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太平洋保险近年来积极主动参与试点准备工作。高国富说,太平洋寿险参加了相关产品的前期调研与开发,目前已完成产品上市的技术与服务准备,税延保险投保流程的各个环节已实现贯通。

  在责任险领域,近年来太平洋保险积极创新医疗责任化解模式,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医责险的业务规模从2007年的1953万元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0%左右。太平洋保险在天津承保的医院数量由2009年的36家增加到2013年底的81家,成功参与调解医疗纠纷1271起。在海南省,太平洋保险实现19个市县医疗机构类型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共受理医疗纠纷2030例,调处成功1052件,患方满意度达91%以上。

  太平洋保险还介入社会风险管理领域,减少客户潜在风险。比如,公司自2011年承担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评估工作,对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开展运营安全评估,研究制订运营安全应对策略,此项目荣获2012年“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奖”一等奖。这是国内首次针对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是保险公司参与城市风险管理的创新典范。太平洋保险2007年在上海创新推出的“社区综合责任险”也已覆盖全市,并得到全国多个城市的关注与推广。

  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太平洋保险近年来加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另类投资力度,取得了可喜成效。

  “截至目前,我们的另类投资业务累计规模已达到约1000亿元,地域范围已覆盖20个省级地区,业务领域涉及基础设施债权、不动产债权、股权、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今年上半年,我们新增注册并设立完成‘太平洋-上海国和农房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还上报了‘太平洋-上海城市建设与改造投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高国富说,这两个项目推动了服务于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与旧区改造的另类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今后,太平洋保险将围绕“新国十条”的政策和要求,继续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大力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新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