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一伟:汇率波动或加速本币国际化

2014年11月24日 09: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本报实习记者 马爽 叶斯琦

  “欧美发达经济体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经验表明,汇率波动非但不会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带来不利因素,反倒是促进国际化的加速器。”南华期货研究所高级总监张一伟指出,推出外汇期货,既可以帮助企业和居民管理好汇率波动风险,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类较好的交易类工具;而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更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资产风险管理工具。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呈现怎样的变化?

  张一伟:首先,2010年至2013年近四年来,人民币几乎呈现单边升值的走势,这四年来人民币汇率总共升值超过11.8%,平均涨幅达到2.95%。其中2011年的涨幅超过了4.48%,而涨幅最小的2012年也达到了1.02%。

  但进入2014年后,情况发生了改变。2014年1月至4月,人民币累计贬值幅度达到3.35%,出现了2005年汇改以来的最大连续跌幅。而从2014年5月开始,人民币又一改1至4月的贬值走势,开始出现连续升值。这些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市场之前的单边升值走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当前呈现的是双向波动、更为市场化的走势,而以前单向看多的人民币的走势预期也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分化。

  中国证券报: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张一伟: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前几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逻辑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率的上升。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降缓和前期积累的部分问题,导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加之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人民币汇率可能已经进入一个震荡区间。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需要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因为只有市场化的汇率才能广泛被市场所接受,而一种货币只有被市场所认可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国际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途中,人民币的定价及其市场化的波动又是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证券报:汇率变动会对我国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张一伟:我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全球经济的循环,商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还没有汇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对冲工具时,汇率变动会使得很多的企业暴露在汇率风险中,造成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给生产经营带来风险。

  对市场化的货币而言,汇率出现双向变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人民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汇率出现市场化变动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中国证券报:国内推出外汇期货需要哪些迫切的前提条件?

  张一伟:第一,目前市场处于一个转折期,美国退出QE3,欧元区负利率以及日本版的量化宽松推出,加上乌克兰危机以及埃博拉等全球性事件的潜在风险,外汇市场正处于一个“躁动不安”的时期,汇率面临巨大的波动风险。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或涉及对外业务,这些企业在进行货币兑换时,都被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面前。另外,随着自贸区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将逐渐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将走出国门,他们也将面临货币兑换所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因此,市场迫切需要可以有效管控外汇风险的金融工具。

  第二,境外期货市场主要由商品、股票(指数)、利率、汇率几个类型的产品组成。境外市场通过对这些类型产品的有机结合,成功具备了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的能力,对实体经济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我国目前已经推出的期货产品包括有商品、股指、利率这些种类,但汇率类型的期货产品目前还处于空白,相较于国外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言,国内市场的这一块一直是短板。因此,要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市场迫切的需要汇率类期货品种的推出。

  中国证券报:外汇期货推出将会带来哪些好处?

  张一伟:外汇期货的推出,将为我国企业和居民带来一类新的风险管理工具,既可以帮助企业和居民管理好汇率波动风险,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类较好的交易类工具,而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更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资产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外汇期货拟推出的有欧元兑美元和澳元兑美元两个品种。对于我国的涉外企业而言,兑换需求主要集中在欧元和美元这两个币种上,因此推出欧元兑美元期货将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另外,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澳元兑美元期货的推出使得进口企业可以管控它们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居民的外汇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留学和旅游等方面,美元、欧元和澳元也正是这两方面需求的集中体现。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