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降息之门已经打开 金融改革仍需努力

2014年11月24日 10:21 来源:新快报 参与互动(0)

  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又在上周五给了市场一个“惊喜”,此前被市场多次纷传的全面降息终于出现,这是2012年以来的首次。

  对于“房奴”而言,降息至少减少了利息支出。进而也就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这也便是我们常说的降息救市。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房地产的连带效应实在太大,降息将引发的政策联动和市场波动超乎想象。事实上,降息降准,本都不是问题。不对称降息,挤压银行利润,向利率市场化又小步迈进,也算好事;真正的问题在于,被刺激出来的低价资金,无法配置到最优的地方,甚至加剧金融寻租和价格扭曲。

  也正是因此,在此之前,舆论一般认为,经历了2008年“放水”之后,动辄降息降准,是本届政府要竭力避免的。相关部门也确实采用很多灵活、精准的工具代替全面降息降准。即便日本和欧盟等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国务院和央行依旧数次表示,更大规模的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要指望。哪怕本轮不对称降息后,央行答记者问新闻稿也继续称,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这一表述,绝非仅仅代表央行的意思,该表述说明,决策层对“放水”的警惕。但形势比人强,今年我国经济遇到的困难不小,定向刺激政策和创新型工具效果不够;另一方面,要求宽松政策的呼声和能量很大,咬紧牙关并不容易。再次使用降息手段,实属无奈。

  从理论上说,全球货币宽松,给我国相对货币宽松带来空间。我们实行不对称降息,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银行利率适当被挤压,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不过,理论永远只在教科书里百分之百兑现,资金总是要寻找更合适的回报。

  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谈到,这是2012年7月以来中国首次降息,而且是重启不对称降息。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中盘的今天而言,意义似乎不容忽视。但很多人却没去对比,本轮降息无论一年期,还是一至五年期、五年以上的基准贷款利率,除了2002年、2008年,目前已经低到了1990年以来谷底。2002年面临的是内需不足、通货紧缩,2008年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蓬勃发展,正是在2008年之后,既有低价资金寻找出路的因素,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较单一的金融结构,和市场主体权力不均等,必然出现资金供求错配。有能力的金融掮客,都愿意让钱生钱,融资成本被抬高。

  就如媒体报道,降息首日广州各家银行存款利率拉开差距,定期存款今后需货比多家。但就算货比全国,存款浮动区间的扩大,也无助于改变银行存款利率普遍有所下降的事实。而过去两年,利率市场化提速,普惠金融发展,使得全社会对资金的收益率预期提高。普通市民并不傻,他们也会选择更好的保值、增值渠道。而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恰恰满足需求,继续助长资金从表内转向表外。资金转一次手,价格也就上去一层。

  中国经济增速处于换挡期,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阵痛在所难免,一定的阵痛是可以而且必须承受的。未来,唯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消除金融抑制,另一方面还市场主体均等的国民地位,让资金和金融机构自己去寻找最优的配置对象。降息之门既然已经打开,稳增长也就更有底气,又给了我们更多改革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关键是要珍惜。

  (作者系FT中国投资参考研究员)  ■银玉芝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